在上庄镇毓英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们正在专注地练习手龙舞。“注意脚步要稳,跟着鼓点的节奏,动作要流畅有力。”手龙舞非遗传承人曹密华正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轻轻抬起一个孩子的手臂,调整姿势和角度;时而握住另一个孩子的手腕,示范正确的用力方式;时而停下脚步,详细地讲解动作的关键要领和节奏把握。
曹密华正在制作手龙/王梁敏摄
今年是曹密华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第8年,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参与,到如今,已有数百名孩子成为手龙舞的爱好者和传承者。不仅如此,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手龙舞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它已经走进了绩溪县的多所小学,所组建的手龙舞表演团队已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传承文化根,为手龙“护航”
"我爸爸一生都在和手龙舞打交道,平日里总是待在他的工作室里面。"曹密华回忆起父亲时,眼中满是敬佩与怀念。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对着那些手龙的材料琢磨不停,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从选竹、破篾,到制篾、扎架、箍架,再到绘制龙肤,每一道工序父亲都亲力亲为,毫不马虎。正是父亲这份对传统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感染着曹密华,让她坚定地踏上了传承手龙舞的道路。
“之前有父亲在,我不需要多操心,只需要在忙的时候打打下手就可以了。”曹密华微微低下头,声音带着些许伤感,“父亲临终前,看着床边的手龙,紧紧握住我的手,再三交代我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千万不能让这手龙舞失传了。”说到这里,曹密华的眼眶泛红,她抬起头,望向正在操场上认真练习的孩子们,眼神中又充满了坚定。“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这些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从未想过放弃。”
非遗进校园,为手龙“减负”
“一听到锣鼓声音响起,看着孩子们舞龙,我就兴奋的不得了。”一条手龙,少说也有8斤,一群十几岁的孩子需要完成“双龙戏珠”“群龙争珠”“盘龙”“腾龙” 等舞蹈动作,一场表演下来,孩子们胳膊都酸痛的抬不起来。曹密华和她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年来曹密华和她的父亲都坚持为手龙做“减负”工作。近些年曹密华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在保证手龙外观和坚固的前提下,努力减轻其重量。创造性地使用泡沫和丝绵来填充龙身,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地将手龙的重量减轻了三四斤,大大减少了孩子们的负担。
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轻松地完成高难度动作,曹密华和父亲还对舞蹈动作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他们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特点和力量状况,调整了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使得舞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更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
“三下乡”实践队员和曹密华学习手龙舞/王梁敏摄
创新无止境,为手龙“增色”
“在我小时候还是用纸龙进行表演,现在已经全部改为布龙了。”从小曹密华便跟着父亲到处去表演,一次意外导致纸龙内部蜡烛侧翻,将纸龙全部燃烧殆尽。“当时父亲很沮丧,因为制作一条龙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回去之后曹武根便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反反复复研究,最终创造性的将纸换成了不易燃的布,且运用自己的电工技能,将小灯泡通过线路放到布龙里面。每当回想起父亲的奇思妙想时,曹密华的脸上总是浮现出自豪的神情。她深知,父亲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为了让手龙舞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而她自己,也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为了让手龙舞在舞台上更具吸引力,曹密华对龙身进行重新设计,采用金色和红色的布料来修剪龙鳞。这些布料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仿佛赋予了手龙新的生命。不仅如此,她还在龙身上精心镶嵌了许多细小的亮片,让手龙舞动起来时,犹如繁星点点,美不胜收。
“看到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对手龙舞越来越重视,我觉得这么多年来的坚守都是值得的。”曹密华坚信,只要传承不断,创新不止,手龙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她期待着有一天,手龙舞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她会继续坚守这份使命,为手龙舞的传承和发展倾尽全力,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熠熠生辉。
曹密华和“三下乡”实践队员合影留念/纪舒翔摄
作者:廖兴、王贝贝、纪舒翔、王梁敏、周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