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充分衔接《国家公路网规划》,优化完善普通省道网络,有力支撑交通强省建设,奋力当好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开路先锋,对全省普通省道网规划进行修编,规划期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明确,普通国省道总规模约23320公里,其中普通国道由3条首都放射线、7条北南纵线、12条东西横线、2条联络线组成,里程7641公里;普通省道由5条放射线、55条北南纵线、49条东西横线、95条联络线(含15条远期展望线)、6条环线组成,里程15679公里。规划发布实施以来,有力指导了全省普通国省道的建设,干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技术等级稳步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省普通国省道总里程23382公里,路网密度16.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普通省道15876公里(含已建展望线416公里),二级及以上路段里程8550公里,占比53.9%。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等新要求,普通国省道在省际互联互通、市县高效畅达、重要经济节点覆盖、跨江跨河发展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一体衔接等方面仍需加强,发展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形势要求
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发展机遇和挑战面临新的变化,国家战略叠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对普通省道更好发挥先行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要求普通省道进一步提高互联互通水平。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普通省道作为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基础和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与周边省份互联互通水平,紧密区域空间联系,以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
2.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普通省道不断提高对重要节点的覆盖水平。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要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七个强省”,奋力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普通省道作为联结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重要基础设施,要着力加强对乡镇、旅游景区等重要经济节点覆盖,有力促进要素资源有序高效流动,满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需要,支撑安徽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3.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整体效率,要求普通省道强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统筹协调。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要求普通省道网要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统筹协调,强化与重要港区、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衔接转换功能,注重与城市交通和其他层级公路网的有效衔接,推动运输结构优化,促进综合立体交通网整体效率提升。
4.推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要求普通省道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普通省道网要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注重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降低全寿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赋能,注重与新型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5.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要求普通省道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带动全省客货运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需求不断增强,高附加值、强实效性货运需求快速增长,要求普通省道加快完善路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优网络、强覆盖、畅联通、促升级”为重点,优化完善普通省道网络布局,不断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能级,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当好开路先锋。
(二)规划原则
先行引领,适度超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公平与效率,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充分发挥普通省道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适度超前谋划普通省道的规模和布局。
聚焦重点,精准供给。立足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新要求,聚焦支撑区域一体化、覆盖重要经济节点、打通跨江(河)瓶颈、加快“融圈进群”等发展重点,精准发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统筹协调,一体融合。加强普通省道与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以及水运、铁路、航空、城市道路等有机衔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与水平。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与沿线文化、旅游和产业等深度融合,服务交通产业经济发展。
创新智慧,绿色安全。注重科技创新赋能,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安全保障和服务支撑能力。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着力打造绿色公路,实现公路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规划目标
到2035年,全面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普通国省道网络,基本实现“省际快速通达、市县高效畅通、乡镇节点全面覆盖、重要景区深度融通、交通枢纽便捷联通、江河瓶颈有效缓解,城市过境效率明显提升”。普通国省道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网络更加完善。普通省道和普通国道共同构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通省际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一主一备”的路网格局,安徽省“4轴5廊6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内基本形成“一主多备”“双主多备”的路网格局。
布局更加合理。普通国省道相邻平行道路间距控制在1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国道通县区,省道通乡镇”;省际出口持续加密,省际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省内重点区域网络布局更加优化,市县之间高效畅达;跨江跨淮通道布设更加完善,路网瓶颈有效缓解;旅游环线加快构建,交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市过境方案不断优化,公路与城市发展更加协调。
衔接更加紧密。实现普通国省道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设施衔接纽带功能不断加强,资源集约整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便捷高效,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有效提升。
运行更加高效。基本实现所有乡镇、4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等重要经济节点15分钟以内上普通国省道,重要港区、高速一般互通、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10分钟以内上普通国省道,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规划方案
(一)总量规模
规划到2035年,我省普通国省道总里程约26205公里,路网密度约18.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普通国道约8300公里,普通省道约17905公里。
1.普通国道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我省共有普通国道29条,里程约8300公里。路线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表1 安徽省普通国道规划路线及里程情况
类别
|
路线编号
|
起终点
|
安徽段里程(km)
|
合计(km)
|
首都放射线
|
G104
|
北京-平潭
|
215
|
876
|
8300
|
G105
|
北京-澳门
|
654
|
G106
|
北京-广州
|
7
|
北南纵线
|
G205
|
山海关-深圳
|
371
|
2505
|
G206
|
威海-汕头
|
590
|
G220
|
东营-深圳
|
113
|
G233
|
克什克腾-黄山
|
238
|
G235
|
新沂-海丰
|
104
|
G236
|
芜湖-汕尾
|
258
|
G237
|
济宁-宁德
|
831
|
东西横线
|
G310
|
连云港-共和
|
81
|
3787
|
G311
|
连云港-栾川
|
93
|
G312
|
上海-霍尔果斯
|
310
|
G318
|
上海-聂拉木
|
384
|
G328
|
启东-老河口
|
296
|
G329
|
舟山-鲁山
|
670
|
G330
|
洞头-合肥
|
338
|
G343
|
大丰-卢氏
|
162
|
G344
|
东台-灵武
|
294
|
G345
|
启东-那曲
|
422
|
G346
|
上海-安康
|
344
|
G347
|
南京-德令哈
|
393
|
联络线
|
G529
|
金寨-岳西
|
174
|
1132
|
G530
|
黄山-湖口
|
253
|
G632
|
叶集—信阳
|
33
|
G633
|
泗阳-阜阳
|
229
|
G635
|
吴江—芜湖
|
54
|
G636
|
望江—大悟
|
294
|
G698
|
淳安-黄山
|
95
|
2.普通省道
普通省道共249条,其中放射线5条,纵线55条,横线48条,联络线131条,环线10条,总里程17905公里,具体路线构成详见附件。
(二)布局方案
1.总体布局
普通国道的布局方案已在《国家公路网规划》中明确,本规划重点确定普通省道的布局方案和构成情况。
(1)放射线,为合肥市与省内其他设区市间的联系线路,共5条,规划里程1143公里,包括合肥-淮北、合肥-阜阳、合肥-黄山、合肥-宣城、合肥-马鞍山。
(2)纵线,南北向干线公路,共55条,规划总里程6694公里,如东联-黄山、苗安-紫蓬、新兴-斑竹园等。
(3)横线,东西向干线公路,共48条,规划总里程5648公里,如墩集-颍东、十字-马店、湖阳-铁冲等。
(4)联络线,省道网络化线路,重点满足省际衔接、节点覆盖、枢纽联通等需求,共131条,规划总里程3929公里,如濉溪-刘桥、李兴-临泉、博望-银塘等。
(5)环线,依托重要旅游景点布设,共10条,规划总里程491公里,包括环巢湖、环女山湖、环万佛湖、环南漪湖、环太平湖、环黄山、环焦岗湖、环天柱山、环九华山、环花亭湖。
2.本轮修编新增及调整路线
本轮规划修编新增及调整路线112条,净增总里程2322公里;其中新增56条,净增里程1445公里,延伸39条,净增里程830公里,局部路线调整17条,净增里程47公里。根据路线功能,新增及调整路线分为八大类型: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增及调整路线19条,其中新增11条,如南谯-浦口、天堂寨-罗田、高淳-狸桥等;延伸5条,如圣泉-王家坝等;局部路线调整3条,如合肥-阜阳等。
——提升城际联通水平。新增及调整路线14条,其中新增8条,如褚兰-烈山、紫蓬-城南、大关-双港等;延伸6条,如姥桥-林头等。
——深化经济节点覆盖。新增及调整路线19条,其中新增15条,如白柳-金社、中关-河图、复兴-汇口等;延伸4条,如胥坝-小河等。
——强化交通枢纽联通。新增及调整路线14条,其中新增6条,如双堆集-五沟、古城-包公、黄山西高铁连接线等;延伸7条,如丹城-西阳等;局部路线调整1条,即毛坦厂-太阳。
——优化疏港公路布局。新增及调整路线9条,其中新增5条,如大泽乡-蕲县、高皇-凤凰、石涧-严桥等;延伸4条,如老洲-龙潭等。
——促进跨江(河)联动发展。新增及调整路线7条,其中新增3条,包括新集-枣巷、正阳关-赛涧、华阳-香隅;延伸4条,如黄圩-总铺等。
——推动交旅深度融合。新增及调整路线7条,其中新增环线4条,包括环焦岗湖、环天柱山、环九华山、环花亭湖;依托皖南等区域旅游风景道的规划布局,新增及调整3条,如桃花潭-杜村等。
——完善优化路网布局。新增及调整路线23条,其中新增3条,包括庄里-朔里、雷池-太慈、岩寺-新潭;延伸7条,如石杨-中垾等;局部路线调整13条,如寒亭-万安等。
(三)命名编号
1.编号原则
(1)按照先放射线,后纵横线,再联络线和环线的顺序;
(2)具体编号规则执行国标《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917 2017);
(3)联络线,编号为S4XX和S5XX,其中S5XX主要为本轮修编新增路线编号;
(4)环线,采用独立字段,编号为S6XX。
2.具体规则
(1)编号由4位(S□□□)构成,其中“S”反映路线的性质为省道;□□□为数字,反映路线的类型和顺序。
(2)□□□:第一位□表示类型,后两位□□表示顺序。
“1”开头表示从合肥出发的放射线,共5条(S101-S105)。
“2”开头表示纵线,以路线北端为起点,南端为终点,按路线的纵向排列,由东向西顺序编号,共55条(S201-S255)。
“3”开头表示横线,以路线东端为起点,西端为终点,按路线的横向排列,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共48条(S301-S347、S349)。
“4”、“5”开头均表示联络线,依据走向确定路线起点(北南走向路线北端为起点,东西走向路线东端为起点),按起点纬度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如起点纬度相同,则按由东向西顺序编号,共131条(S401-S480、S501-S551)。
“6”开头表示环线,本轮新增路线按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共10条(S601-S610)。
(四)规划效果
1.省际互联互通更加紧密。规划新增普通省道省际出口16个,其中对接长三角方向增加8个,对接中部地区方向增加8个。普通国省道省际出口总数由137个增加到153个,其中对接长三角方向共84个(江苏69个,浙江15个),对接中部地区方向共68个(河南45个、湖北13个、江西10个),省际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我省链接沪苏浙、辐射中西部“两个扇面”的功能有效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2.重要节点覆盖更加广泛。全省所有乡镇、4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15分钟以内上普通国省道,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3.跨江跨淮布局更加完善。普通国省道跨江通道由8处增至10处;普通国省道跨淮通道由14处增至21处,平均间距由26公里减少至17公里,通道通行能力明显提升,促进城市跨江、跨淮融合发展全面提速。
4.综合交通衔接更加高效。全省重要港区、高速一般互通、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全部实现10分钟以内上普通国省道,不同运输方式衔接效率显著提高,推动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有效提升。
5.公路疏港功能更加完善。本轮规划修编新增及调整连通重要港区的普通省道9条,全省连通重要港区的普通国省道共计89条,实现全省重要港区100%覆盖,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沿线重点港区基本实现2条及以上普通国省道覆盖,公路疏港能力进一步提升。
6.网络安全韧性显著增强。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道“一主一备”的复合型公路通道,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实现“一主多备”“双主多备”的路网布局形态,网络可靠性、设施安全性明显提升。
四、实施安排
到2025年,加快完善长三角综合运输通道,加强与中部地区互联互通,优先推进省际联通路段建设;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联通的一级公路主干网,推进重点区域普通省道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和待贯通路段建设。新增二级及以上普通省道2000公里以上,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60%。
2026-2035年,持续优化普通省道网结构,不断提升省际、城际间联通水平,新增二级及以上普通省道36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80%,其中皖南及大别山区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0%以上,其他地区占比达85%以上。
到2035年,普通省道建设总投资约2800亿元,占用土地约33万亩。其中,2025年前,建设总投资约1100亿元,占用土地约13万亩。
五、环境影响及对策
(一)环境影响
规划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重视绿色发展,规划实施需占用约33万亩土地,消耗一定能源并产生碳排放;部分新增线路与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存在局部空间冲突,规划论证阶段已尽可能予以规避,还将在实施阶段进一步优化;建设和运营期产生的废气、污水、噪声等可能对环境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在实施阶段将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合理避让环境敏感目标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举措,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对策措施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公路选线最大限度避让各类环境敏感目标,重要敏感区无法避让的需从地下或空中穿(跨)越,同步开展原生动植物保护、湿地连通、创面生态修复和动物通道建设。
强化水环境污染防治。尽可能避免占用河湖空间特别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如占用须采用“封闭式”排水和水处理系统,强化公路施工期和运营期污水处理,施工期污水尽量回用,运营期污水有条件的纳入城市污水管网。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在敏感区域落实噪声防护距离的要求,在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重点路段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降低噪声的有效措施。
强化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对堆场、未铺装路面进行经常的洒水作业,合理选择灰土、沥青搅拌站的位置,合理选择施工便道,尽量减少工程对附近村庄空气质量影响。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交通廊道资源,采用先进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土地综合利用率,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和基本农田,推动钢结构桥梁、环保耐久节能型材料等应用,推进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水资源循环利用和隧道洞渣资源化利用。
强化环境监管防范力度。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防范各项工作。及时发现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修正环保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加强车辆溢油和化学品泄漏等环境风险防范,强化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普通国省道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各市、县人民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及相邻地市的协调沟通,合力推动省际、市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
(二)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推动完善和落实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集的资金筹措机制,稳步提升财政保障水平。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加大一般债券对普通省道建设项目的支持。探索普通省道建设与沿线矿产、旅游、产业等资源联合开发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三)抓好规划实施。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规划成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及相关专项规划中,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推进机制,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及时跟踪掌握规划项目进展,加强动态评估,密切关注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实施监督,加快规划落地实施。
(四)加强要素保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新增规划线路尽快纳入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保障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优先避让环境敏感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采取无害化穿越方式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林支持,优先安排指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用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