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溪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30 15:07
来源:绩溪县审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2023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一)财政管理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第一、全县政府收支情况
1.2023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516万元,上级转移性收入14353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23455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869万元,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20586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1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300万元,上年结转445万元,收入合计完成261287万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4133万元(含乡镇支出2200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3157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0801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3万元,支出合计228624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2663万元,净结余为零。
2.2023年县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342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517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85842万元,调入资金4410万元,上年结转1550万元,收入合计178742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970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7142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1898万元,净结余为零。
4.2023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468万元,上年滚存结余38300万元。本年支出7501万元,年终滚存结余44267万元。
第二、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收支情况
2023年,省市财政补助我县一般预算143530万元,其中返还性补助6266万元,占省市补助4.37%;一般转移支付补助131476万元,占省市补助91.6%;专项转移支付补助5788万元,占省市补助4.03%。
(二)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县现有预算管理财务核算单位共计121个,其中全额拨款一级单位68个(含乡镇11个);全额拨款二级单位50个,差额拨款单位3个。全县财供人数共计7165人,其中在职人员4138人,离休人员9人,退休人员3018人。
2023年,全县县直预算单位及乡镇“三公”经费年初预算为1370.32万元,比上年预算数(1371.42万元)减少1.1万元;决算为1136.03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82.9%,其中:公务接待费年初预算为550.95万元,决算为389.99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70.8%;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年初预算为804.37万元,决算为740.43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92.1%;因公出国(境)费年初预算为15万元,决算为5.61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37.4%。会议费年初预算为198.89万元,决算为91.84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46.2%。培训费年初预算为593.04万元,决算为422.39 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71.2%。
(三)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审计情况
2023年,县审计局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部署安排,围绕、重大暖民心行动及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开展了2个重大政策跟踪审计调查项目,共抽查7个乡镇、4个行政单位、5个事业单位,审计共发现管理不规范问题4个,提出审计建议意见4条。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严格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并建立整改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资金规范使用、重大政策落地见效,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使用实效。
二、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一年,全县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围绕市委“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全力推进“四大行动”,大力开展“六个年”建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本次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管理、暖民心行动、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医保资金使用等6方面共发现了14个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6.科技创新县级配套资金配套不及时。
8.从医保基金中支付不应纳入医保范围报销的项目,涉及资金3.48万元。
11.未按合同约定及时收取药品返利15.26万元。
14.社有资产管理不到位。
四、审计建议
(一)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要充分挖掘收入增量,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整合国有资源资产、向上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做大财政蛋糕,保持财政收入稳中有增;要牢固树立财政资金绩效理念,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提高绩效目标精准性,加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力度;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专项资金使用质量,优化财政支出,强化资金审批力度,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要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合理安排进度,及时完善审批手续,切实加强对民生资金、民生项目建设和后续维护等全过程的跟踪问效,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要扎实做好“老年助餐”等十大暖民心行动,扎实开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给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紧扣发展第一要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产业扶持等政策,积极兑现各项涉企奖补资金;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探索政银企新模式,加大对企业的金融帮扶力度,要持续做好中小企业帮扶工作,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共同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有力有效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