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解读
发布时间:2022-03-16 17:00
来源:安徽省审计厅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颁布后,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等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相关负责同志对该条例进行解读。
大家好!首先,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引江济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安徽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对于缓解皖北及豫东地区水资源短缺、沟通江淮航运、改善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其中安徽省涉及13个市、46个县(市、区),面积5.85万平方公里,惠及4131万人,输水线路长587.4公里,概算总投资875.37亿元,今年将实现试通水通航。
《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一部专门用于管理和保护引江济淮工程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于2021年12月22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下面,我就《条例》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贯彻落实措施等,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出台背景及过程
为加强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国内重大调水工程管理经验,我省于2019年启动条例立法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及省司法厅支持下,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单位认真开展专题研究,深入调研论证,多轮征求意见,形成《条例(草案)》,先后经省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21年12月22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二、《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从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规范水量调度和用水管理、加强航运管理、强化水质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共七章、四十八条。
(一)明确总体要求。《条例》规定立法目的、范围、原则,明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程建设运营单位的职责;规定工程输水干线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体系,各级河长湖长负责组织领导河湖保护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运营和维护。
(二)科学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条例》明确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规定在边界设立界桩、界碑等保护标志,设立必要的安全隔离设施。规定工程管理范围内新建的梯级枢纽工程以及新开挖的渠道、航道,由工程建设运营单位运营管理;工程管理范围内疏浚扩挖的河道、航道,可以由省人民政府授权工程建设运营单位运营管理;工程建设中新建、改建具有“拆一还一”性质的道路、桥梁、渡槽、倒虹吸等河道交叉建筑物、专项设施等,交由原产权(管理)单位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运营管理。明确在引江济淮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六项禁止行为。
(三)完善水量调度与用水管理制度。《条例》明确坚持总量控制、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并统筹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等需求;规定工程受水区范围内的城乡供水、灌溉补水、航运及生态用水,实行年度统一调度。同时,对工程水量分配、水量调度、应急处置以及取水、供水等责任主体和具体流程作出规定。规定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实行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四)强化航运管理保障通航安全。《条例》明确引江济淮工程航运管理范围和航道养护责任主体;明确建设运营单位按照规定收取船舶过闸费;禁止在引江济淮工程航道内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水域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规定遇到恶劣天气、特殊水情等对航行安全有较大影响的特殊情形或者因生态保护需要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限时航行、单向航行、封航等管制措施。
(五)提出水质保护的各项要求。《条例》界定水质保护与考核责任主体;明确具有城乡供水功能水体的水质标准和航道污染物防治的具体举措等;规定工程航道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船舶应当设置污水污染物存贮装置、集油装置,实行污染物船内封闭、收集上岸,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跨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等。
三、《条例》贯彻落实措施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进入法制化阶段,贯彻落实好《条例》是高质量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宣传贯彻。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宣传和教育培训,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各项职责,扎实推进《条例》宣传贯彻。工程建设运营单位同地方人民政府,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加强《条例》宣传,印制《条例》读本等宣传品向社会发放,开展《条例》集中宣讲解读活动,提高群众知晓度。
(二)落实配套措施。省有关单位和工程沿线地方政府按照《条例》规定,加快落实相关支持措施。一是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立界桩、界碑等保护标志和必要的安全隔离设施。二是综合考虑供、用水各方需求,研究制定引江济淮工程水费征收机制。三是科学配置工程沿线各类资源,统筹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建立执法机制。按照省政府部署,强化协调联动,在省直有关部门以及沿线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形成高效、顺畅的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联合执法常态化,有效保障《条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