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策部署,以“四个聚焦”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五百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各项工作精准落实。
一、加强组织引领,落实统领责任
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成立乡村振兴临时党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乡镇临时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各村成立临时党组织和乡村振兴工作组,联村领导任临时党组织书记兼工作组组长,将联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力量利用起来。至上而下形成完备的组织架构,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基础。同时加强乡村振兴推进情况调度,镇村两级每月至少召开两次工作调度会,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实时调控。
二、落实各项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排查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困难户264户631人,一般农户3975户12668人。为148户脱贫户安排到户产业252个,3户边缘户安排到户项目4个;落实建档立卡脱贫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0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7人,特困供养人员6人、高龄津贴77人;全镇公益岗位总计26人,其中护河员4人,保洁员3人,每人每年增收8400元。生态护林员7人,生态信息员12人,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截止11月底,扬溪镇小额信贷存量贷款32户137万。目前全镇共有脱贫人口235人实现稳定务工,其中县内务工154人,县外81人,目前第一批72人就业交通费补助共计35800元已发放到位,正办理第二批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贴申请。
2.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认真实施省定33项重点民生工程,落实特困供养、低保救助、临时救助、重点优抚定期补助等兜底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脱贫户,其个人缴纳部分予以代缴扶持。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三、立足“五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一)立足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培育。持续强化“一村一品”格局。立足镇情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东村笋竹、扬溪毛豆、丛山覆盆子、楼基粉丝、塘堘紫茄、大石门烟叶的一村一品。做好“精”字文章,塑造出绩溪燕笋系列产品品牌形象,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徽菜原材料产品质量;目前东村笋干加工厂二期和楼基粉丝加工厂厂房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同步推进东村燕笋干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打造引擎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徽菜”产业,各村已将从业人员及经营主体全面摸排,建立信息库,助推“徽菜”产业发展。截止目前,新增家庭农场5家,培育3家,小健家庭农场和武辉茶叶种植家庭农场已经纳入本年度省级家庭农场评审。助推电商发展。通过建立“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电商销售平台,推介全镇特色产品。徽味堂有限公司成长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优秀电商企业。
(二)立足生态提升,促进景区村庄创建。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准加快推进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实施环境美化工程,房前屋后见缝插绿,不断提升村庄绿化覆盖率,并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重视乡土文化、原始风貌、民间艺术、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深挖方言、戏曲、民俗、工匠等传统文化资源。各村积极组织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清洁,进一步提升居住舒适度,丛山村墙绘美化约400平方米。全镇2个省保单位太尉殿、古戏台及周家祠堂维修已接近尾声。今年“百个景区村庄创建工程”重点在丛山村,已完成14栋古民居评估工作,将持续推进丛山村特色民宿群打造工作。“凌氏祠堂”正在维修中,种子博物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三)立足乡风文明,促进家风家训引领。念好“立、议、写、晒、说、学、推”七字诀,深入挖掘家风家训中的德治理念,依托“一约四会”的职能,通过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将家风家训融入百姓的日常言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家风家训引领乡风文明。塘堘村“冯氏”家训宣传牌和扬溪村朗山下提炼的家训标语于9月初已上墙,完成丛山村家训墙更新。2021年建设新风堂三个,分别在扬溪村、塘堘村、楼基村,目前各项工作皆已完成。与扬溪镇中心小学对接,在“两节”期间开展了家风家训活动,进一步培养孩子优秀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立足治理有效,促进和谐有序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五基五力”行动计划,强化对干部思维理念的教育培训,锤炼过硬服务本领,促进干部思想更新、观念升级,能力提升。完善 “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禁烧禁放,殡葬改革等文明行为,扫除陋习,整治社会风气。完善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托技术健全安全网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成全镇6个村180个治安防控摄像头的布点设置,并组织安装施工,东村安装完成27个,大石门村30个,后期将逐步提升重要卡点覆盖率。
(五)立足能人带动,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摸排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持续开展种养业、经营管理、电商运营等培训,目前培训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发挥“领头雁”作用,扬溪镇在合作社带头人、种养殖能人中选拔出19名人选,再结合产业带动效能进行各项评比,已择优选择9名进行重点培育扶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党建统领,切实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
1.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换届业务知识学习,吃透换届政策,提升业务能力。利用LED屏、公开栏、一封信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换届工作的宣传、引导,在全镇营造浓厚良好的换届氛围。
2.精心谋划,做到统筹推进。根据村“两委”换届实施方案、工作流程、日程安排等,确保换届工作部署严密,程序规范到位。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努力实现组织意图和党员群众意愿高度统一。
3.强化监督,确保风清气正。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村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承诺遵守换届纪律“十严禁”要求,及时成立换届工作督导组,不定期深入到村组对换届工作进行全程督查,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化解矛盾,确保整个换届风清气正、平稳推进。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稳步增强综合实力。
1.坚持项目带动引领。抓住实施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机遇,坚持“对标沪苏浙 争当排头兵”,坚定不移把项目作为快发展、增后劲、促转化的关键来抓。完善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服务保障宣绩铁路、扬板公路修复等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扎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和提升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
2.强化招商选资力度。加大总部经济的招引和落地,深化“镇主要领导领衔+工作专班跟进”模式,集中精力、集聚力量、集成政策,跟进石金山竹海康养、民间宿客二期建设等一批在谈招商项目。利用皖南海峰印刷、胡氏宴酒业、黄山石英等资源积极向外进行自我推荐,拓宽招商渠道。
3.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县级审批全程跟踪服务。妥善解决在建项目存在的劳资纠纷、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严厉查处无正当理由干扰、阻碍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的行为,实现无障碍施工。
(三)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1.提质提升农业产业。按照“南桃北油中竹”产业布局,巩固支柱产业优势,持续提升东村农产品加工厂建设。壮大茶叶、笋竹、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发展,注重培养和扶持产业种植大户,力争新增省级家庭农场1家、新增农业合作社1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一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2.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启动丛山村精品旅游村庄建设,围绕石京山、藏龙洞、龙丛古道等徒步旅游线,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跟踪服务好“民间宿客”二期项目建设,丰富休闲业态。
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治理创新,加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规范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监管,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引导各村“一村一策”分类建立发展项目库,完成丛山、楼基两个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项目。通过资源资产资金盘活、发展生态农业等多种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更多农民通过“三变”模式受益,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聚力提升镇村品味。
1.持之以恒优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成镇村分类垃圾投放点设施建设,巩固“生态美超市”建设试点成果,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减量处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确保秋季秸秆禁烧“零”火点。加快美丽河道建设,巩固提升河长制改革成果,加强扬之河水质监测,确保断面水质达到管控要求。完善林权管理,强化松材线虫防治,扎实推进林长制。
2.精细管理美集镇。以G233沿线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打造扬溪入口生态景观、扬板线沿线观光带。打响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加大政府驻地建成区的巡查管控力度,杜绝店外经营、随意堆放等行为,确保集镇规范有序。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好酬村机耕路、丛山关、东村坞村民组道路硬化,推进大塘头村组道路建设和王息川、高枧山停车场建设,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大力提升镇域内道路通畅能力。
3.富美并重兴乡村。提升文明素养,倡导文明生活,实施婚丧从简、移风易俗,严格执行烟花爆竹禁放管理。巩固“百村家风家训引领”成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发现好人好事,继续做好十星清洁户、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创建工作,努力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五)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全面保障人民福祉。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做好脱贫户监测预警、帮扶救助和动态管理等工作,强化后续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等政策,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2.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认真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城乡低保信息化动态管理,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分类施保、应保尽保。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做好新型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疫苗接种,争取创成省级卫生乡镇。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帮扶工作机制,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好省级非遗传承和保护,落实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
3.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序推进村委会换届工作,继续推进“百村善治示范”。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扩大防电信诈骗宣传,保障群众财产安全。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制度,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强化应急管理,开展地质灾害、防汛防火应急演练,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领域各项改革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面推动民族宗教、档案、红十字会、双拥、国防动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