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实施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皖政办〔2015〕62号)、《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的通知》(宣政办秘〔2016〕68号)精神,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重要意义
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是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惠及全县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解决当前我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学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集中人财物资源,制定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强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乡村中小学年龄老化和乡村幼儿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3.提升质量,提高待遇。立足县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加强培养补充,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中小学和幼儿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力争使全县乡村中小学校和乡镇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乡村教师头脑,规范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和平台,拓宽乡村教师学习渠道和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激发教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创造力。坚持把教师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到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提升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乡村师德主题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健全乡村教师管理制度,加强乡村教师日常考核,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建立与考核评价相配套的教师退出机制。
(二)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乡村中小学和乡镇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补足配齐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优先补充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师。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3年内,应先到边远乡村学校支教2年以上。取得教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按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组织实施“夕阳红”支教计划,根据健康状况,采取自愿原则,通过协议返聘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讲学,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组织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驻点支教;现职特级教师、市和县级学科带头人要联系1-2所乡村学校,定期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三)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全面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鼓励通过社会捐赠等渠道建立县级教师重大疾病救助资金。认真编制“十三五”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十三五”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围,因地制宜,合理布点,分年实施,通过3-5年努力,逐步解决乡村教师居住困难问题。
(四)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根据我县乡村学校生源少、规模小的实际,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教育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每年按照班额和生源变化等情况及时统筹调整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县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通过编制调剂、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生源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倾斜,重点解决学科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点、村小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规划在线课堂开设和师资配置。在制订新教师补充招聘计划时,适当增加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的比例。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或变相占用乡村教师编制。
(五)加大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力度。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核定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按上限执行,实现教学点中级岗位全覆盖。评选特级教师,对乡村教师实行切块单独评审。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对超岗位职数的乡村学校,可采用“退二聘一”的办法实施评聘。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一级教师职称(职务),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聘用。在县域中小学教师相应岗位总量内,凡在乡村任教累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乡村教师,符合晋升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直接申报;或者教龄满30年、有高级教师职称资格而未聘任的城镇教师,本人自愿到乡村学校支教3年以上的,可直接聘用上岗。
(六)全面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的交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在县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总量、职称岗位总量内,按照“总量控制、统筹使用”的原则,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编制配备和统筹岗位聘任。每年暑期,县教育主管部门将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涉及的编制、岗位变动情况事先报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批准,接受监管。按照梯度推进、双向互动的原则,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流动。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建立县域或区域内中心校教师校长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长效机制,实施学区内中心校教师和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的双向流动。加强城乡教育统筹,推进乡村教师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锻炼。新任城镇学校校长须有2年以上乡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挂)职经历。
(七)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保障经费投入。整合县级教师培训资源,建好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机构)。协同高等学校、远程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通过培养选拔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骨干教师梯队。实施乡中心校校长省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市级培训计划,通过专题学习、名校挂职、网络研修等不断提升办学理校能力。
(八)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以上的教师,由国家、省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市、县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市、县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获得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责任。
(二)加强经费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需要的领域。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住房、交通、生活等方面对乡村教师给予支持。
(三)强化教师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为乡村教师逐一建立师德、业绩、培训、荣誉、健康档案,健全完善乡村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在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对考核不合格、不适应岗位需求的,通过转岗等方式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优化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实效。
(四)突出宣传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乡村教师为人师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