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朗曜”取自《千字文》中的“曦晖朗曜”,何为春晖呢,曹老告诉我们原来春晖是他父亲的名字,而背面的“楼观丛书”也是取自《千字文》中的“楼观飞惊”,楼观丛书的意思是在这楼里看书。这一前一后两块匾额是这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建筑的眼睛。曹老以父亲的名字给藏书阁命名,也表达了曹天玷老人对父亲、对传承的一种特殊情感。
出生于1935年的曹天玷,今年已经快90周岁了,头发已经花白,脸上洋溢的笑容,屋里透出来的光,打在他的脸上,依稀能看出曹老在年轻的时候,是何等的让人惊艳。恰逢世界阅读日,我们来到曹老的家中,一座以黑白为其主色调,彰显出其明朗而古朴、大方而雅致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进入大厅,一早就已经备下的茶水,尽显礼仪之道,仿佛置身于七八十年代的耕读人家中。
攀谈间,曹老说道:“此生有两个心愿,终于在90岁前完成”。一是于社会,推动家乡旺川村“文化大礼堂”建设,让文化装扮绿水青山,打造了旺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地;二是于个人,建立藏书阁。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曹老便爱书,爱读书,爱收藏书。也是对祖父、父亲书籍的传承,更是血脉亲情的联结。
藏书阁的整体格局,是在徽派建筑的基础上,增添了曹老自己的设计,既是藏书阁,屋内光线是第一要紧的,一般徽州民居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是到了曹老这里,为了读书,在厅前厅后都添加了天井,使屋内的光线从四面八方汇聚与此。
整体大格局仍是以榫卯结构的传统徽派建筑为主,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既能巧妙地融合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独立地自成一格,相映成趣。曹老跟我们说起,他把整个藏书阁的建筑设计归纳为三雕八点,一是石库门楼,从外面看来有一圈石头的门框,这种式样的建筑被称为“石库门”。二是一双石鼓,石鼓又称抱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一般在建筑大门入口的两侧,成双成对出现,曹老家的这对又叫“狮子滚绣球”。三是三块砖雕,徽州砖雕多用于徽派建筑的内外装饰,制作材料为特制的水墨青砖,用各种刀具在砖坯上雕刻后,入窑烧制。四是四处藏书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曹老的藏书阁中,有从祖父手上传承下来的300多卷药书,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的教材本,还有其他的珍藏的图书,6000多册藏书填满了四个藏书室。五是五福城墙,徽州石雕选用的是当地的青石、粗麻石、大理石等,主要用于墙基、柱础等部分,象征着五福临门。六是六只木狮,徽州木雕六只形状各异的倒爬狮盘踞在各个门梁之上,更为古色古香,布局合理、立意高远、构思精妙,精雕细琢。七是竹林七贤,八是八仙过海,这分别是两块砖雕,分别是以文人雅士为内容的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砖画上人物清瘦飘逸,脸庞俊秀,每一张脸都刻画的栩栩如生,“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是专属于徽州三雕的独特魅力,是独属于徽州工匠艺人的独具匠心。
从藏书阁选址、功能分类再到整体设计曹老亲自参与其中,整个藏书阁占地面积130平方米,是收购了老宅附近老屋完成这个藏书阁地点,收购老屋也历经了一些波折,曹老邀请专业人士对老屋进行整体评估,估计差不多在6至7万左右,毕竟年久失修,老屋破败不堪,但是那户人家竟然狮子大开口直接要价12万,曹老笑笑说道,“当时他知道我要得急,想多赚点钱,还是和他好好谈一谈吧”最后还是花费11万买了下来。既已经谈妥便开始施工,整个工程费时八个月竣工,从深藏村中无人识的屋子转眼间变成传统徽派建筑的藏书阁,这一转变不禁让人感叹。美轮美奂、雕刻精湛的徽州民居变成一幢藏书阁,穿越历史的烟云,更显示出艺术的魅力。
曹老用赤忱之心点燃了乡村阅读的燎原之火,更好满足旺川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而藏书阁的出现,又为当地的文化事业锦上添花,正如曹老家中悬挂的匾额上的 题字“情系徽学,造福桑梓”,一本本书籍在旺川村飘香。让书香浸润广袤的上庄大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精神力量。(郑鸿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