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龙年已至,1月8日下午,在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龙舞市级非遗传承人曹密华正在工作室里修补着表演中破损的小龙。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其艺术形式新颖别致,表演空间大,广场与舞台皆可演出,通过演出,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能表达儿童的快乐与儿童情操、素质培养。
“手龙舞”是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竹篾制的小龙灯,一般为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表演时,小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争珠”等一整套舞蹈动作一气呵成,其形式活泼生动,场面大,充满神气与生机,所蕴含的徽文化韵味极浓。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武根老先生一个月前因病去世,作为曹老的女儿也是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曹密华阿姨和我们说,“从爸爸手里接过手龙舞这个接力棒,内心还是很害怕的,怕自己不能独自做好手龙舞的传承和发扬,但同时也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想办法要把非遗传承延续下去,让手龙舞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发光发亮。”
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如今,上庄毓英学校少年宫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已有10余年,项目受到了多方的认可,师生常常被邀请到大型活动进行展演和比赛。
曹密华老师今年57岁,在她看来,非遗进校园的主要目的是让非遗播种,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的沃土。看着孩子们热爱手龙舞,爱惜自己手中的龙珠和小龙,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着小龙,活泼、热烈、精神气十足。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排练结束,曹老师不自觉地走进学生,拿起学生们手里的小龙,跟孩子们交流舞龙的身姿,龙头的摆动等等,她和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手龙舞的世界里。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是在于一代代人在大千世界中修炼的一份静气、打磨的一段光阴、延续的一抹沉香。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完整的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龙舞进校园,使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在同学们的心中散发出新的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