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 作为荆州乡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荆州乡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视角。在荆州乡,竹编艺术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历史。这里的竹编制品,如席子、簸箕、火熥等,都是这里村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
在荆州乡上胡家村,有这么一位竹编手工艺匠人,多年以来不仅默默地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同时还把传承传统竹编文化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他就是胡细民。在他五十多年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下,一件件精湛的手工艺竹编制品问世,令人啧啧称奇。
1954年出生的胡细民,从16岁开始就接触竹编技艺,至今已有50多年头了。竹编是一门辛苦的细活,但是胡细民却没有放弃,这要源自于他内心中对竹编文化的无限热爱。胡细民回忆道,他在学习初期,为了学习这门手艺,经常挑灯夜战,废寝忘食。
如今,胡细民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竹编技艺,还借鉴皖浙交界的竹制“嫁妆”花纹技巧,摸索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编织艺术风格。“做篾匠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苦差事,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很少有人有坚持下来。”胡细民说,作为竹编非遗传承人,他最大的心愿是有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竹编技艺,让这一传统手艺流传下去。
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荆州乡的非遗文化竹编技艺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价值的传统工艺。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周伟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