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部门

绩溪:秸秆变肉 “牛”劲十足

发布时间:2023-10-30 08:11 来源:农业农村水利局(原农委、水务局、美好办) 浏览:
【字体大小:

兴建收储中心、扩建青(黄)贮池、堆集稻草垛……绩溪县通过政府引导、民企和大户担纲,稳步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力促牧业兴旺、农民增收。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黄牛养殖户达1500余户,存栏7100头。预计全年肉牛饲养量达1.4万头,产值达2.8亿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加大政策扶持,跟进技术服务

绩溪位于皖东南山区,境内自然条件良好,天然草地资源丰富,黄牛饲养历史悠久,农户千百年来保持勤劳耕作优良传统,利用作物秸秆养牛较为普遍。早在宋朝《新安志》中,就有徽州饲养黄牛的记载。黄牛是皖南牛的主要品种,在当地俗称“绩溪小黄牛”。而今,绩溪县的11个乡镇均养殖肉牛,重点分布在长安镇、板桥头乡、伏岭镇、临溪镇、扬溪镇、上庄镇。

保护并利用好优质黄牛种质资源,是绩溪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是第一步棋。该县拟出台农业产业化奖补政策,连续8年对规模养牛进行奖补,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11.7万元;从2016年始,将肉牛养殖纳入农业特色产业帮扶到户项目,每头奖补达1000元。同时还连续5年实施秸秆饲料化补助项目,按每吨80至1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县财政年均投入100万元。

狠抓疫病防控和技术培训,是发展产业另一步棋。该县除口蹄疫等强制性疫苗外,免费发放养牛户牛结节病疫苗、消毒药品等,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县农业部门邀请安农大、省农科院专家教授,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养牛户500人次,不断提升养牛户的技术水平。

依据山区特点,“三位一体”养牛

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才能养好“一头牛”。绩溪县依据山区特点,顺应时代发展,“三位一体”抓养牛: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主打“绿色经济”牌;扩大散户放养,鼓励“藏牛于民”;推进规模养殖,抢占长三角市场。

发展生态循环模式。绿色种植—粪肥还田—秸秆变肉—循环饲养,即秸秆、玉米制成生态饲料,用于饲养黄牛;牛产生的粪便沤制成有机肥,开展绿色有机种植。种植为起点、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资源……形成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

以绩溪县八戒养殖家庭农场为例,农场流转了280亩抛荒地种植玉米,用玉米秸秆养牛,牛粪还田利用。农场还兴建了14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中心,可收储1000吨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扩建青(黄)贮池600立方米,可青(黄)贮秸秆3000余吨。“农场向种植、养殖、秸秆收储一体化发展,牛肉销往浙江、上海等地,面向中高端市场,销路不愁。”农场主余振华介绍,2022年出栏黄牛180多头,纯收入60万元以上。目前,全县有三家以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养殖黄牛的企业。

鼓励 “藏牛于民”模式。绩溪农户养牛情结浓厚,常把牛当作家庭一员来精心呵护,夏秋季放牧,冬春季舍饲,有一套较为科学的饲喂方法。加之当地养牛老农具备良好的相牛选种经验,绩溪小黄牛的优秀品种特征由此保留下来。绩溪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绩溪小黄牛曾是当地重要的役用畜种。以放养为主的低成本养殖,小田块耕作上尚有依赖,是小黄牛“藏牛于民”原因所在。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散户放养小黄牛达3827头,涉及养殖农户1281户。

推进规模养殖模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溪小黄牛逐渐从“役用”变为“肉用”,黄牛肉成为春节“礼包”,深受亲朋好友喜爱。在扶持政策引导下,绩溪涌现出肥丰小黄牛养殖家庭农场、恒旺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徽杭生态家庭农场等规模肉牛养殖主体。县存栏10头以上的专业养牛户现有112户,其中存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有14户。

黄牛养殖业的扩张,加速秸秆饲料化进程,带动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据统计,2017年该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7.1%、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24%,其中饲料化利用占比41%。

聚合多方力量,推动产业做强

特色鲜明的绩溪黄牛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绩溪黄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蛋白质含量高、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符合当代食物结构向高蛋白、低脂方向发展的需求。目前,绩溪黄牛肉价格常年维持在每公斤100至110元,波动幅度很小。因地处皖东南,绩溪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商贸往来频繁。这些城市已成为绩溪牛肉产品的主销地,每年春节前后,当地牛肉供不应求。

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稳定的产品销路。绩溪县顺势而为,聚力做强做优黄牛产业。

一方面,在政策资金、品种改良、金融保险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聚合多方力量,统筹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实施。今年该县成立了推进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绩溪县黄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同时,制定《绩溪小黄牛饲养关键技术》,依托科研院校,利用皖南牛优质基因,实施品种改良,推广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通过“双招双引”,推进肉制品精深加工,提高肉牛品质,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目前,正积极申报“绩溪小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引导电商企业通过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宽牛肉及相关产品的销路,扩大“绩溪小黄牛”的品牌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