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乡镇

瀛洲镇:传家训 树新风

发布时间:2023-04-10 17:28 来源:瀛洲镇 浏览:
【字体大小:

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百年兴旺,千年不衰,究其原因,天人合一的地理环境,是客观条件,传承千百年的家训族规,是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家训族规中的精典条文,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汪氏家训,源于唐代。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越国公汪华向唐太宗进“上谱表”,陈述家族人口、户籍等谱牒情况,唐太宗针对当时社会上“崔、卢、李、郑”等家族,“他族欲与婚姻,必多责财币,人谓之卖婚”之恶习,口谕:“何容纳货旧门,响声背实,而卖婚以为荣?”汪华根据皇上旨意,令修谱人员,将圣谕内容,写成戒律条文,编入族谱,这便是汪氏家训、家规的由来。后来历代修谱者,根据孔子的“孝悌、仁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断增加家训内容,至明、清时期根据清《汪氏通宗世谱》载,汪氏家训已增至36条。2018年,安徽省纪委网站发布“汪氏家训”节选12条。汪村村民以及汪氏宗亲代表,时常在汪村“五教堂”集体朗读“汪氏家训”,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继承良好家风的实践行动。

汪村的王姓居民,迁入时期是宋代淳佑年间(1241—1252年),从最早的一户,发展到今日的两姓人口各半,这是两姓合居一村近800年,和睦相处的结果,是与两姓的家训传承、教育分不开的。王姓人口众多,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列中,名列前茅。王姓姓氏起源较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载,王姓姓氏来源大体可分为三大支系,姬姓、子姓、妫姓。汪村王姓属姬姓改王姓后的琅琊王氏,新安王氏支系,迁入汪村后,到明、清时期为人口发展鼎盛时期。清后期,汪村王姓建造宗祠,取名“五教堂”。五教,是有关道德、人伦问题的五大伦理,是人们从伦理角度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汪村王氏家训取意于五教伦理内容,共12条。

汪村汪、王两姓家族的家训,其文字表述各异,但基本内容相同,择其主要内容有勤耕重读、重教兴学;忠义报国,蹈火赴汤;孝悌敦行,祭祖不忘;致富行善,为富济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