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绩溪县伏岭镇,“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锣鼓声此起彼伏,鞭炮声响彻云霄,烟花带着浓郁的欢乐在夜空中竞相绽放,秋千台阁、抬社猪、舞板龙、抬五帝、游花灯、唱徽剧、舞犭回,一场场非遗大戏轮番上演,共同奏响癸卯新春的最美华章。
伏岭镇是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镇域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3个4A级景区,7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该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建设,做好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今年春节,伏岭镇以“来绩溪过年 品伏岭味·道”为主题,擦亮“徽菜之乡”“徽厨之乡”“徽剧之源”文化名片,策划实施了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让非遗成为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的流量担当。
娃娃闹新春,秋千台阁人气旺
青山绿水低吟浅唱,黑白色调阴阳交织,丹青水墨之间,经典戏文演绎着湖村人家的“秋千梦幻”与“抬阁意境。”“秋千”“抬阁”是2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于清代,传习演绎200多年以来一直备受青睐。秋千抬阁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小演员们根据剧目造型需要,身缚不同的铁制构件,外着戏服,固定在阁上,却又不露破绽,浑然天成。抬阁演出时需要100余人,队伍蔚为壮观。
正月初三上午,湖村的章氏宗祠外,锣鼓喧天,万众期待,宗祠内,匠心巧手,悉心装扮。祠堂门开,万众瞩目,出场便是惊艳。《九龍山》岳飞治军严明,《水斗》白娘子水漫金山,《昭君
“我们是专门从苏州赶过来的,就是
精美社猪成了春节当红的角儿
“鼓吹喧阗拥不开,牲栓列架走舆台,问渠底事忙如许,四十同庚社猪抬。”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为团圆,而在绩溪县北村,一头头装扮精致的寿猪成了当红的角儿。程氏是北村的大姓,自明朝永乐年间,程氏始祖便立下了男丁四十祭社做寿的族规。腊月二十七开始,做寿的人家就早早开始准备寿包、寿条、寿粽之类祭品了,寿鸡、寿鱼、寿猪则于除夕当日上午宰杀。社猪宰杀之后,留鬃毛、结尾辫,眼嵌明珠,口含红果,披红挂彩,插戴金花,冠冕堂皇,甚是好看。
今年有5位40岁男丁参加祭社仪式,按出生顺序,下午一点整,接“社公”“社母”的队伍就从老大程存建家中出发,一路锣鼓唢呐,爆竹连天。“社神”请到祠堂后,隆重的抬社猪仪式开始了,抬社猪也按照出生顺序,待老大家的社猪落定祠堂后,老二的才从家中出发。抬社猪的队伍手捧各种祭品、香烛,还有芝麻杆、松柏等寓意美好的祭品,浩浩荡荡地从古街穿行,一路爆竹震响,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傍晚,贡品陆续填满了程式宗祠的案桌,琳琅满目的“琼碗”应接不暇,五头雄壮肥硕的社猪一字排开,摆满了祠堂。吃过年夜饭的村民们,陆续到祠堂观赏,拍照之余,还谈论着谁家的社猪养得最壮、谁家的社猪打扮得最美,新年的福气渐渐氤氲开来。
“以前都是在手机上看视频,今年特地把孩子也带来看看,让孩子体验一下农村里不一样的年味”。看完抬寿猪仪式,章女士便带着孩子回城过年了。
非遗民俗对游客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伏岭镇抢抓全国疫情作出重要调整后的首个春节文化旅游发展机遇,连续举办7场非遗展示巡游活动,将非遗研习基地纳入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假日经济“热”起来。春节假日期间,该镇累计客流量近6万人次,镇域内餐饮民宿生意火爆,实现非遗社会效益和旅游经济效益双赢。(陈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