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乡镇

荆州乡:莫道桑榆晚 老有所学方能老有所乐

发布时间:2023-01-16 14:23 来源:荆州乡 浏览:
【字体大小:

近日,一位住在绩溪县荆州乡上胡家村的老人在微信里告诉我,荆州乡至杭州临安区跨省公交专线开通,他年前要去杭州临安的女儿家,在杭州看一些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竹编作品内容。为充实晚年学习生活,他每个星期都要外出寻找老藤,在家编织,将作品留给后代子孙,作为永久的纪念。乡中人皆对他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乐观生活态度感到敬佩。

竹篮、烘篮、火熥......对于成长于上个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纯手工竹编并不陌生,它们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飞速进步,传统的竹编制品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竹编手艺人也改行从事起了其他行业。

但在荆州乡上胡家村的这位老艺人,多年以来不仅默默地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同时还把传承传统竹编文化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他就是胡细民,1954出生的胡大爷16岁开始接触竹编技艺,至今从事该项非遗传承已有52年,在2020年被正式确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同时被推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胡大爷笑着回忆,在刚开始学习的初期,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编织品松垮粗糙,为了学习编制技巧,他经常挑灯夜战,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心想把竹编作品编得更牢靠固、更好看。经过他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实践,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竹编的编织技术,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编织艺术风格——皖浙交界一带竹制嫁妆编制,并原创了“嫁妆”花纹。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篾匠活是个苦行当,但是胡大爷却依然没有放弃,源自于他内心中对竹编文化的无限热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的竹编创作和经验的积累,他总结了材料(竹子)的选择、剖篾、刮篾、编制、上漆等技艺心得,耐心传授给弟子。并将自家住所打造成竹编艺术展览室,成为荆州乡第一个竹编艺术宣传地,所编系列作品被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项目收藏。他常为身边年纪大的孤寡老人送温暖,冬季为他们编制火熥。农忙时节,帮助左邻右舍修补破损的竹制生产用具,受到了乡中人的一致好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有很多的生活优势,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精力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重新安排日程,重新营造新生活,重新描绘新未来。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走出一条幸福、快乐的人生之路,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年轻人是这样,老年人亦是如此。这也正是“老有所学”的题中之意,在这里我们祝愿每一个心中有梦的“银发少年”老有所乐,幸福安康。(傅忠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