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岭镇自启动新风堂建设以来,通过祠堂改建、农家乐共建、闲置校舍改建等方式,在全镇12个行政村新建新风堂15个,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同时,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新风堂的功能不断延伸、丰富。
家族宗祠成了“新风堂”
伏岭镇境内传统村落林立,古祠堂众多,很多祠堂本就是家族里红白喜事的承办场所。伏岭村“柏公祠”、江南祝三“高氏宗祠”、石川德锦“汪氏宗祠”、西川上西“汪氏宗祠”北村“程氏支祠”、水村“许氏宗祠”、胡家“胡氏宗祠”改建成新风堂,对婚丧嫁娶招待规模范围、宴席标准、烟酒档次等划出了“硬杠杠”,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家族宗祠成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风堂”,“每桌菜品不超过500元,香烟不超过20元,礼金不超过200元,操办红白喜事酒席统一标准,有钱没钱一样办事儿”,村民对这个标准赞不绝口。各村为遏制人情攀比风,村“两委”在全村推行“移风易俗、文明办红白事”的倡议,并以村“两委干部”分片联村包组和志愿者服务队形式进组入户宣传。在新风堂统一操办,坚持标准统一、程序简化、杜绝浪费、从简节约。石川村书记说:“桌椅、餐具、厨房我们都有,群众在这办事非常方便,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伏岭村的村民们在新风堂办红白喜事,他们会建议村民自己买菜,再请当地擅长厨艺的村民来烹饪,或者请流动厨师。“在我们这买400 块钱一桌子的菜,烧出来的酒席不比外面饭店一桌一千多的差。”伏岭村书记说道。
新风堂在给村民带来切实便利的同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村民人情费用支出明显减轻,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让农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风堂”不只是“宴会厅”
伏岭各地的新风堂并不只是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它们功能丰富,且各具特色。伏岭村柏公祠坐落在伏岭镇伏下村村中,建于清代,2016年打造成绩溪氏族家风家训馆,在馆内,集中展示全县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内容,是向村民普及伏岭镇千余年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样貌的文化宣传实践岗,为教化村民,移风易俗起到重要作用。依托伏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道德讲坛、亲子共读国学、家风家训送春联等活动,将传承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文明之美根植于心,该祠堂2022年被命名为首批宣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德锦汪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石川村,建于清中期。1934年5月,中共绩溪县委在德锦汪氏祠堂建立,领导绩溪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这里是新风堂,同时也是绩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驻足于此,了解中共绩溪党组织成立的那段岁月,感受先辈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伟大精神,来村里学习、游览、参观的人都会到这里来看一看。
祝三“高氏宗祠”是新风堂也是伏岭镇革命历史纪念馆、皖浙支队祝三整编旧址。1949年皖浙支队约400余人,在唐辉司令的带领下,进驻伏岭镇祝三村进行整编,吹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支队的集结号,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伏岭镇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立,为群众搭建起了解、纪念并颂扬革命斗争史的平台。
新风堂的建设既遵循了地方乡风民俗,又顺应群众的意愿,加以因势利导,满足了农民群众举办红白喜事的需求,又坚持移风易俗和勤俭节约,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各村新风堂进一步整合平台和资源,努力将文化因素注入其中,注重以文化人,着力用优秀的文化作品鼓舞人、引领人,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滋养。“新风堂”的功能还在不断延伸、扩展、深化,成为移风易俗“主阵地”、乡村振兴“加油站”、文化精品“展示厅”。(董丹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