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村民李正土,一次性把在地里收集的158公斤废弃农地膜全部兑换成积分了,此后家庭一年内,盐、纸巾、毛巾、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就能在这里随时来换取,不需要到市场去买了。”金沙镇38号桥村“生态美超市”管理员胡红燕笑着说,“废弃农地膜纳入“垃圾换积分”后,在超市里兑换成生活用品的村民很多,主要是村民种地用农地膜较为普遍,且老化残留农地膜对于耕作管理带来不便,回收是一件很好的事儿么!”
地处绩溪北大门的金沙镇,紫茄种植发展势头较好,一些种植专业大户相继涌现,2021年38号桥村38号桥组就种植近60亩,低温时要覆膜,高温时要遮阳,是紫茄高产技术之一,废弃农地膜成了“白色污染”。“生态美超市”将农地膜回收换积分,“小积分”化解“白色污染”大难题。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又到了一个用膜高峰时期。该县在化解“白色污染”过程中,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首先在县政府网站上发出《农地膜回收倡议书》,同时,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朋友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群等方式,持续宣传农膜回收重要意义,讲清残留农地膜危害,以兑换“小积分”达到回收目标。
“以前,还不清楚有这么多的危害,随手将清理的农膜堆在田边上,现在都带回家了。”38号桥组村民王大伯深有体会,“可兑换积分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家是用小型机械耕种,不清理地膜,一不小心就会缠着,容易发生机械事故,会有危险的。”
“1公斤废弃农地膜,可兑换2积分,2个积分换1斤食盐,7分可兑换一袋洗衣粉,回收废弃农地膜的积分,在超市里积分是最高的。”胡红燕接着补充,“特别是废弃地膜多的家庭,往往将积分存在超市,每户一本账,随时来兑换。”“我兑换了1瓶洗洁精、1卷保鲜袋、1卷卫生纸和10袋盐,花去88个积分,其中有60个积分是农地膜兑的。”一旁兑换商品的周全美边说边笑。从胡红燕口中得知,仅去年12月份,38号桥村12个小组,农地膜兑换总量达近500公斤以上。
走进38号村“生态美超市”,只见橱窗里摆放着丰富多样的生活物品,墙上悬挂着“生态美超市”管理制度、兑换回收项目表等。“生态美超市”实行“积分换物”模式。“生态美超市”把农地膜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农地膜整治的新模式,既能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也让村民主动地投身到化解“白色污染”工作中来。
4月份,又到了春笋收获和加工的季节,装用竹笋的塑料袋、编织袋成为重要的“白色污染”源。据扬溪镇东村村支书陆春时介绍,“东村‘生态美超市’有218户村民开户,兑换日最高峰时有70户排队兑换,近段时间,春笋上市,塑料包装袋回收的比重较大,最多一天收购达400公斤。”同时,该村在全县率先创新工作激励机制,开展季评比“生态之星”,年度评比“生态卫士”工作,奖励积分、树立典型、鼓励先进。
从业务部门了解到,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作用,可帮助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建立在科学使用农地膜的基础上,该县建议选购达标地膜和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为此,该县实行源头管理,重点紧盯全县的规模种、养殖大户等一些农膜、棚膜用量较大的企业和家庭农场,逐户上门,讲清利害、宣传政策,使用达标地膜,使用可降解地膜,统一收回或积分兑换。
2019年10月,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绩溪县,在全市率先创新性开展了34个“生态美超市”试点建设。目前,全县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在“生态美超市”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将农膜、塑料包装物、兽药包装物和大量可回收垃圾等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农药包装物,作为可兑换积分,农地膜回收率大大提高,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化解“白色污染”,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
据悉,该县11个乡镇结合“生态美超市”,通过积分制兑换形式,推进废弃农地膜回收处置。2021年全县农膜使用量为82吨(其中地膜49.7吨),主要为大棚蔬菜、大棚草莓、地膜蔬菜、西瓜、菊花等栽培,农地膜应用面积5203亩。回收处理农地膜68.6吨,回收率达83.6%。(绩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