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伏岭镇深挖资源、突出特色,推出一批“徽字号”农特产品,提升一批“徽字号”旅游品牌,策划一批“徽字号”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徽字号”节庆活动,促进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展现徽风皖韵魅力,激发产业乘数效应。
注重乡土味道,深耕土特产
“逍遥茶,大障笋”,这首在绩溪县口口传颂的歌谣里描绘的正是伏岭镇的土特产。伏岭镇生态环境优越,山场面积21.64万亩,耕地1.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3%,丰饶的山水孕育出无数“山珍”“土味”:小香薯、茶叶、竹笋、香菇、羊肚菌……农产品越“土”越受欢迎,这些纯天然绿色产品经过包装升级后远销全国各地,收获顾客一致好评。
(图为伏岭镇蓝莓果干产品。章欢摄)
依托丰富农特产品资源,伏岭镇积极探索“农业+乡村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模式,以祝三、伏岭土地联片开发利用为推手,成功引入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小香薯种植产业,打造千亩徽菜原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已流转土地350亩,助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注重乡村运营,做实深加工
徽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其特点之一便是取材天然、注重原生态。徽菜原材料均来自徽州的山林水溪,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韵味。素有“徽菜之乡”美誉的伏岭镇围绕徽菜原材料深加工,积极探索“乡土工厂+乡村运营+乡村共富”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农产品走上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位于伏岭镇水村的徽菜深加工基地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生产加工线上有序忙碌,各类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传送带上滚动着一件件包装精美的徽菜食材产品。伏岭镇今年新引进徽都徽菜有限公司,无缝嫁接农特产品深加工厂,4月份投入生产以来累计生产笋干、保鲜笋8万余斤,产值约100万元,带动本地农户300余户。
(图为伏岭镇徽菜深加工基地。许毅为摄)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建在深山里的工厂”概念火热“出圈”。伏岭镇探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参观研学于一体的“工农文旅”特色旅游,策划“森呼吸”“尝美食”“品文化”各类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能近距离一睹徽菜产业的生产全过程,推深做实乡村旅游。
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农文旅
时值盛夏,烈日炎炎,味·道小镇依旧游人如织,伏岭古戏台、湖村门楼巷、徽菜历史文化陈列馆、徽州味·道小镇客厅……随处可见的徽文化元素,让游客宛如在画中游。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伏岭镇深入推进“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建设,将生态、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谋划实施徽菜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产业“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实力”;以“徽”起笔,深挖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内涵,打造家风家训陈列馆、徽菜历史文化陈列馆、徽剧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研学基地,通过研学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近期,伏岭镇与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签订了校地共建协议、徽剧古戏服传承创新校地合作项目协议、包装项目合作协议,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签订了徽州味·道小镇专家工作站协议,以人才和科技优势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围绕伏岭“舞犭回”“跳旗”等民俗元素有机融合,大力开发生产“徽字号”文创旅游产品。小“犭回”包、“十碗八”冰箱贴、明信片、手机壳、挂饰等一系列非遗旅游产品在小镇客厅向游客展出,形成独具伏岭特色的文旅IP,激发文旅消费新需求。
(图为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设计制作衍生文创。章欢摄)
伏岭镇持续推动“徽字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来绩溪过年·品伏岭味道”民俗节庆活动品牌,实施“我们一起看伏岭”系列文旅短视频全媒体营销计划,截至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次达75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8000万元,均同比增长30%。(章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