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乡镇

伏岭镇:让非遗“爬上”村屋墙头 用文化铸魂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6-08 08:43 来源:伏岭镇 浏览:
【字体大小:

走进绩溪,你会发现,青砖黛瓦马头墙、高高翘起的飞檐墙角,在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都有一些特色的水墨画,其内容包括花鸟山水、历史人物、故事传说,这就是徽州墙头画。徽州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2013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在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伏岭镇,古巷四通八达,古井星罗棋布,古祠堂鳞次栉比,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徽派墙头画和一批墙头画传承人,邵名新就是其中一位。

邵名新,是家族徽派墙头画第三代传人,自1977年开始从事徽派门楼画、墙头画等壁画艺术创作,至今已有40余年。邵名新的祖父邵在夏师从当地一位有名的砖匠师傅,在传授其砖瓦工艺时结合邵在夏的绘画特长,教他绘制墙头画。邵在夏十分擅长于绘画山水、鸟雀和动物,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在夏画的鸟好像要飞掉了,画的老虎像真的一样。”邵名新在祖父的艺术熏陶和父亲的悉心指点下,渐渐喜欢上了墙头画这一艺术形式,掌握了这门非遗技艺。


徽派墙头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千余年来,在徽派建筑中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魅力。徽派墙头画讲究的是粗犷、豪放和清晰,邵名新的绘画风格符合这一特点,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全县大部分乡镇的村落民居都有他的墙头画作品。在绘画过程中,邵名新也不断学习提升,甚至还将徽派墙头画带到了旌德县、宁国市、浙江省马啸乡等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作中探索。


但是随着生活方式和建房需求的改变,墙头画渐渐淡出了民众的视线,邵名新一身手艺无处施展。为了弘扬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近年来,伏岭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非遗+”模式拓展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在政府的号召下,退休后的邵名新光荣“再就业”,应聘成为伏岭镇文化协管员,发挥非遗技艺传人的余热,用自己的所长免费为村里的旧祠堂增添新画意。改建后的徽剧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是邵老师绘制的门神图,用色大胆艳丽又不失和谐、人物形象鲜活而富于变化。一幅门神画就是一件民间艺术的瑰宝,展现着传统文化风采,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驻足观看、欣赏、拍照。邵名新还加入了镇老年学校开设的徽剧老年班,用自己的绘画技艺恢复制作徽剧表演所需的道具。

今年4月,邵名新陪同前来游学的孩子们走读伏岭。“墙头画巧妙地和徽州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筑因画而美,画因建筑而立,可以说,一幅幅精彩的墙头画构成了古村落独特的韵味。”在他的讲解下,小青瓦、马头墙、门罩门楼、栏板隔扇梁托,这些独属于徽州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里。“希望能尽我所能,保护传承好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邵名新说道。

徽派墙头画这一非遗文化不仅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活态传承”,更是全面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建设中,徽派墙头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墙画多姿多彩、百花齐放,墙头画亦成为伏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接下来,伏岭镇将创新保护方式,充分利用壁画、墙绘等表现形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村民们的精神土壤,让非遗文化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谱写新篇章。(陈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