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飒飒,莺声阵阵,瑶台云满,响震处……”伏岭镇古戏台正传来阵阵清脆童声。这是伏岭小学徽剧童子班的“六一”儿童节特别活动,孩子们正在用清澈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
戏台上,老生手抚胡须,花旦头戴羽翎,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腔一调有板有眼,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一张张粉团团的脸谱下,是孩子们喜笑颜开的脸蛋。老师们在戏台右侧吹起笛子、敲起锣鼓为孩子们伴奏,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今天给大家表演的是徽剧《美女引凤》。这个‘六一’我特别开心,因为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这特别有意义。我们会努力将伏岭徽剧文化传承下去。”王玉琴是伏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剧中扮演“美女”的角色,从二年级开始一直学习徽剧。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戏台无声,时光荏苒。徽剧,被称为“徽文化的活化石”,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锣鼓一响,万人空巷,伏岭村古戏台见证了伏岭人民对徽剧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传承。彼时,戏台楹联为:“童子何知,也能为千古名流扬眉吐气;神灵不爽,如此开三门乐府颂德歌功”,字句之间,依稀可见少年们的可爱模样:男童蚕眉凤目英气逼人,女童眼含秋水一唱三叹。
从2003年起,伏岭小学就开设徽剧童子班,聘请徽剧非遗传承人授课。在多年的传承和演绎过程中,受到各级媒体和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赞赏。2010年,伏岭小学徽剧童子班表演的《水淹七军》在上海世博会展示。2015年,学校徽剧童子班乘着新建成的合福高铁上北京,向首都人民汇报展演。2016年,伏岭小学被省文化厅授予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称号。徽剧以童子班的形式传承,也为伏岭镇赢得了“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徽剧,展示着一幕幕厚重浓郁的徽风古韵,凝聚着一代代徽剧艺人的智慧和心血,这颗古老的种子已埋在孩童心间,孕育出了生命的胚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开花。伏岭徽剧将在绵绵不绝的稚子童声中接续传承,让徽剧的芬芳愈加醇厚。(章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