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筑梦,绿色先行。近年来,绩溪县立足生态优先,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增量、减量、质量、变量”文章,通过“实强活优”坚持不懈把生态保护好,千方百计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聚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绩溪样板”,成功入选全国生态质量考核奖励县,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加快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
做“实”优良生态环境。自2017年纳入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后,绩溪县将“生态争样板”列为第一目标,重点围绕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开展了非煤矿山、采砂制砂、畜禽养殖、农村小水电等环保“五大”整治行动,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17个,23家采砂场全部退出,关闭拆除禁养区养殖场112户,拆除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成运行全省首个县域智慧环保平台,实现对包括县经开区总体环境、经开区重点企业、重要河流水质及城区道路的扬尘及噪声的即时监测监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引导不锈钢加工企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持续开展燃煤锅炉“清零行动”,城区燃煤锅炉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确保了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做“强”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绩溪生态功能区优势,以“绿色发展行动”为引领,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先后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项目22个,涉及投资金额近30亿元。突出发展壮大新能源、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电工电气、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园、健康医药产业园,引导化工产业向健康医药产业转型。提速建设电子商务等绿色产业,创成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做“活”新安江生态补偿。绩溪县作为新安江重要源头,积极融入和参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重点从放大机制推动、项目杠杆、生态整治“三个效应”上狠下功夫,当好新安江流域源头水保护“压舱石”。三轮试点建设以来,绩溪共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5.40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8022亿元、浙江省资金1.2亿元、安徽省资金1.4亿元,县财政先后投入配套建设资金9亿余元,先后编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6大类140个项目。在宣城市先行开展“生态美超市”试点建设,全县11个乡镇81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自“生态美超市”开办以来,全县参与兑换群众达3.85万余人次,绿色账户开户1.01万余户,兑换烟蒂等不可回收物质4.8万公斤,农业地膜等可回收物质16.5万公斤,有毒有害物质1.58万公斤,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源头水环境质量。境内扬之河等主要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100%。
做“优”林长制河长制。启动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网格化“护绿”、规范化“增绿”、信息化“管绿”、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境内实现森林覆盖率达78.35%,林木绿化率82.94%。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金融改革,探索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林业金融定向激励和风险缓释等机制。目前绩溪县林业产值已达31.45亿元,通过“点林成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2亿元,有力促进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全省率先推行“民间河长制”、“河警制”,构建“行政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驻县河长办检察官室”的“四长一室”共治共管工作格局,全县大大小小的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有人护,让水更清、岸更绿。(周明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