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水回流处,司马定汪村。瀛洲镇瀛洲汪村历经1600年沧桑变化,至今仍保存诸多悠久的古建筑和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光阴未使其衰落破败,只些许蒙尘。今日之汪村正乘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在瀛洲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面展开“大扫除”,扫灰尘,除旧貌,争做古村落“颜值担当”。
村容村貌整治做好“背景板”。汪村,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汪王两姓合居和睦和谐共处达800年之久,古村多名胜,民居显特色。瀛洲镇紧紧依托汪村现有的人文、自然、历史、地理等优越深厚资源优势,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五清一改”为抓手,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为突破,以“十星清洁户”、“最美庭院”、“十星文明户”创建为支撑,全方位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随着村庄道路、池塘挡墙护栏铺装,乱堆乱放、卫生死角沟塘清理,广场道路街巷美化亮化以及新风堂华丽转身等一个个换上了新装,山环水抱的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风文明建设拉满“氛围感”。“登源水洄流,代代出名流”。汪氏家训,源于唐代。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越国公汪华向唐太宗进“上谱表”,陈述家族人口、户籍等谱牒情况,唐太宗针对当时社会上“崔、卢、李、郑”等家族,“他族欲与婚姻,必多责财币,人谓之卖婚”之恶习,口谕:“何容纳货旧门,响声背实,而卖婚以为荣?”汪华根据皇上旨意,令修谱人员,将圣谕内容,写成戒律条文,编入族谱,这便是汪氏家训、家规的由来。后来历代修谱者,根据孔子的“孝悌、仁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断增加家训内容,至明、清时期根据清《汪氏通宗世谱》载,汪氏家训已增至36条。2018年8月23日,安徽省纪委网站发布“汪氏家训”节选12条。汪村王姓属姬姓改王姓后的琅琊王氏,新安王氏支系,迁入汪村后,到明、清时期为人口发展鼎盛时期。清后期,汪村王姓建造宗祠,取名“五教堂”。五教,是有关道德、人伦问题的五大伦理,是人们从伦理角度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汪村王氏家训取意于五教伦理内容,共12条。
瀛洲镇立足汪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收集整理汪氏王氏家训家风资料,倾力挖掘其文化内核。适应历史变迁,梳理构建独具特色的汪村家训文化教育模式。响应建设美丽乡村,延伸出移风易俗新风尚,在墙上以画入景,使青瓦白墙成为传播文明风尚的新窗口。人文典故、家风家训、文明新规绘制于生动活泼的文化墙,今人得以立于墙下体会先贤名士、悠悠人文,而后培植家风、修身齐家。气质为颜值加分,除了硬环境,更还有软实力。“承家风家训 传时代新风”、“翰墨传家训 丹青颂新风”、“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党史学习教育艺术化宣讲等系列主题活动的举办,进一步统一村民思想,树新风,立正气,团结一致,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乡村建设,为振兴乡村发展尽责尽力。
传统文化传播立起“打光灯”。汪村村落呈徽派格局,古朴村貌。现存不少明、清徽商豪宅,古村分上下两部分,上村原花岗岩条石铺路,上街头有王氏宗祠“五教堂”、古戏台、药店、粮坊、槽坊等商店,还有汪顺和、汪昌隆、王昌鳌、王介侯等徽商豪宅,村中央保存“天灯街”、古井,村西有古码头、跨马洞岭古道,隔河司马公祠、汪公庙遗址相望,登源桥如彩虹,河水倒映,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碧波荡漾。村西南修缮后的俊公墓、爽公纪念园,绿竹掩映,翠柏参天,石亭耸立,千年古村又添新景。汪氏住宅、司马公祠等建筑内,木鬲扇、斜撑、雀替、驼峰均饰以技艺精湛的雕刻,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近年以来,瀛洲镇借文旅产业发展契机,先后举办两届花朝会大型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惊艳亮相,在做好千年古村文物保护的同时,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展现古村落的秀美风景和民俗魅力,为瀛洲乡村振兴增添文化新亮点。(沈文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