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绩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绩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 依申请公开目录
绩溪县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 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实施方案(修订版)
发布时间:2018-04-19 00:00 来源:绩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字体:[ ]

 

 

 

 

 

 

绩发〔2018〕8号

 

 

关于印发《绩溪县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 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单位:

现将《绩溪县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 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实施方案(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绩溪县委

绩溪县人民政府

2018年4月11日

绩溪县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 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

实施方案(修订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五大发展行动最新工作部署,更加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市委市政府《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实施方案(修订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推进五大发展行动最新工作部署,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发生主要变化的新特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紧紧围绕“2468”发展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成为宣城市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建成“世界级文化旅游、中国最佳休闲养生”两大目的地。

(二)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迈进四个新时代的绩溪,必须做到“三个确保同步”。

  1. 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的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总抓手,深入践行“2468”发展思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努力推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面小康加快实现;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左右,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达10:48:42;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全省位次前移,“十三五”规划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加快建成文旅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力争旅游接待量、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创成中国电商百强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65%。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加快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到2020年,城市功能更加完备、特色充分彰显,力争城区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55%。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溪样板。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进一步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立,以生态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居全市先进水平,空气和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色发展创新实验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争创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开放层次持续提高,加快建成沪苏浙要素资源辐射的重要承接地。依托杭黄高铁、溧黄高速、绩谭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快融入杭州、黄山旅游产业圈和产业体系。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区2小时通达沪宁杭合,县域内基本形成城区到乡镇“半小时”交通圈;学习对接沪苏浙取得成效,人均经济指标力争赶超遂昌县,缩小与安吉县差距;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进出口稳中向好、质优量增。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加快建成更加平安幸福的美好家园。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人脱贫、村出列”目标全面实现。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教育现代化和健康绩溪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创成全国卫生县城。

  1. 到2035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两大目的地”。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全省前列。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位次进一步提升,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素质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生产方式绿色低碳,打造生态文明的“绩溪样板”,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1. 到本世纪中叶,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丽绩溪。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生态吸引力跻身全省中上游水平,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充分彰显,乡村全面振兴,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高水平建成现代化强县。

(三)重大战略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扣我县实际,坚定不移实施十三五“四大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1. 生态立县。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绩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构建生态经济产业新体系,在保护中不断强化生态产出,推动全县绿色发展,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2. 文旅强县。紧紧围绕文化和生态两个核心概念,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发掘徽文化底蕴厚重潜质,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促进文化旅游、景观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 创新活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增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新环境。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中小微企业推进创新,扶持各类人才创业,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 和谐兴县。深入研究徽文化的和谐理念,遵循自然规律,践行科学发展,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着力提升全县人民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5. 乡村振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当先锋作表率,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深入实施“创新活县”战略,着力补齐创新短板,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让创新成为催生新动能的“孵化器”、改造传统产业的“大熔炉”,全面振兴实体经济。

  1. 加快实施全面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先行先试、积极进取探索、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推动创新来引领经济转型。以观念更新为核心,重点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深入学习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先进理念,突破发展中的一切瓶颈,破解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加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绩溪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2.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全面完成省市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坚持精准施策,有序推进,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房价总体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企业上市“翱翔计划”,支持金融机构加强风险资产管理,优化政府和企业债务结构,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确保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始终符合管理要求。大力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专栏1 扎实推进“去降补”

去产能: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不锈钢拉管企业在现已整合至6户的基础上再有所提升;到2020年,水泥行业产能由120万吨减至60万吨。

去库存:实现住房供需基本平衡,房价总体稳定。

去杠杆: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6户(其中场内市场上市新增1户),到2020年动态企业上市(挂牌)后备企业不少于20户;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全覆盖;到2020年,全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底,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超过30%。

降成本:到2018年,企业综合成本比2015年下降5%—8%;到2020年,制度性交易、用工、用地、社保、水电气、融资等成本降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补短板:到2020年,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1.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确保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以上。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基地。支持园区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园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特色小镇、农民工创业园、众创空间等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创业创新平台。依托黄山恒久链、农华生物、立兴化工等企业研发团队,力争建成院士工作站。利用生态人文、存量商业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新建或改建孕育“双创”的梦想小镇,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业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到2020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件。

专栏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机械链条、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新材料等领域,提升现有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支持新建一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研发平台15家以上。

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沪苏浙重要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来绩溪参与规划编制、产业发展、项目研究等,带动更多先进成果在我县产业化。依托县生态工业园,加快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至少与1家沪苏浙重要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新增新型科技孵化面积5000平方米。

  1.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健康制造、电子商务等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加快实施机械制造、电工电气、汽车零部件、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创新主体,争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户。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支持“三只松鼠”等知名电商企业在绩溪发展电商新业态,推动“上街去”向省内外布局,拓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知名区域性电商平台。以农特产品上行、工业产品下行、旅游线上消费、文化线下体验、养老集成服务为重点,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创新。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以上。

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电子商务、健康制造。

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机械制造、电工电气、汽车零部件、食品药品精深加工。加速网络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电子商务+”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绩溪县新型工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锈钢拉管、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建设机械制造、电工电气、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夯实军民融合产业基础,以核心基础零部件、高性能特种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带动发展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及企业,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

专栏4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实施转型升级计划力争五年左右时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户,累计技改投资达到100亿元;税收超百万元企业达到50户,超千万元企业达到8户;产值超亿元企业30户,超10亿元产业5个。

   产值超10亿元产业:力争五年左右时间,特种钢产业产值超15亿元;机械链条产业产值超15亿元;食品药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超10亿元;电工电气产业产值超1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超10亿元。

  1. 加快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文旅强县”战略,加快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5个1”工程,确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百亿产业。加快推动县旅投公司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一景一策”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与教育体育、健康养生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古城旅游综合开发,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发挥徽文化核心区优势,深入挖掘古村落、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徽墨、徽雕等文化产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制造基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深化与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创新运用线上、线下营销手段,全面提升“养生福地、美食天堂、徽州之源、自在绩溪”的知名度、美誉度。

专栏5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程

到2020年,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3A级以上景区达到12家,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

景区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上庄景区4A+提升改造工程,提升龙川、徽杭古道、鄣山大峡谷等A级景区品质。

历史文化生态走廊与“皖浙天路”建设工程:根据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强化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实施黄山岭下的明珠、登源河综合文化旅游项目,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景区。

古城旅游综合开发及乡村旅游建设工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实施徽博园、徽菜美食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打造集聚消费新平台;以岭南岭北乡村旅游区域为两翼,打造集名人故里研学、户外徒步健身、徽味美食品尝、度假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小镇创建工程:以上庄、瀛洲、家朋、伏岭等为重点,力争创成4个以上省级旅游小镇。

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合理规划健康养生产业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制造基地,把大健康产业作为百亿产业工程培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医药养生、中医保健、智慧养老、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积极发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安健康产业园、中国气象小镇、上河国际养老中心等健康养生项目,建成2—3个养老现代服务产业园,依托古村落、古民居打造候鸟式养生养老休闲基地。加强与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产业联盟。

专栏6 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工程

新安健康产业园、中国气象(绩溪)小镇、上河国际养老中心、安徽龙川翔泰酒店有限公司养老项目、伏岭登源休闲养生养老项目、绩溪岭北休闲养老养生项目、绩溪心连心生态养生社区项目。

做深“电商绩溪”,不断创新电商发展格局,保持电商产业发展领先优势着力打造“互联网+”百亿产业。加强省级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电商或拓展互联网销售渠道,打造皖东南重要的电商产业集聚区。建成“乐享食光”电商产业园,支持“上街去”“大会山”“马道悠然”等电商企业打造绩溪特色产品网销品牌,鼓励四方网仓、“自然派”拓展跨境电商业务。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生态农林、新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支持电商创业和农村产品上行,积极发展电商配套服务产业,重点支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公共服务等发展,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电商仓储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养生等产业。大力发展会务经济、总部经济等。

专栏7 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工程

培育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电商产业园、电商创业街等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电商产业集聚区。

建设总部经济园: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保税物流、城市配送等,积极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到2018年,建成2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到2020年,引进或培育1户3A级以上现代物流企业。

 

专栏8 电商绩溪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商务进社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搭建1个知名的区域性电商平台。全面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建设。到2018年,农村电商服务网点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打造2个有代表性和资源禀赋的特色电商村,保持县域电商发展指数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到2020年,培育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2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1.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三大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县长质量奖”,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争创全省质量强县示范县,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和保护工作。遵循“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促进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向纵深推进。

专栏9 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到2020年,力争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5项以上,建成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以上。积极争创全省质量强县示范县。

力争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2件,省著名商标总数达23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850件以上,省名牌产品总数达20件,申报省级以上“老字号”品牌9件以上。

  1. 培育创新人才。加大引智引才力度,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旅游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拓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团队之间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大对高层次科创团队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绩溪创新创业,力争在沪苏浙地区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出台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扶持徽菜、徽墨、徽雕、徽剧等方面代表人物。设立县级工艺美术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创作创新评选活动,培养一批传承徽文化的乡土人才。实施“徽商回归工程”,鼓励绩溪籍在外科研人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等回乡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专栏10 创新人才建设工程

科创团队:力争招引高层次科创团队5个。

技能人才队伍:力争专业技术人才达5000人,高技能人才达900人,农村实用人才达2600人,文化旅游人才达7500人。

  1.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区域。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高铁、高速、国省干线为骨干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到“十三五”末,实现高铁里程约5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约4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约175公里。大力实施干线公路提升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优化县内道路网格。

专栏11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铁路:杭黄铁路建成通车,推进宣绩铁路、皖赣铁路宣绩段扩能改造、杭临绩铁路建设。

公路:建成S215绩溪至歙县段改建工程、绩谭旅游快速通道;建设X093扬板路改线工程、绩溪县水村至里昌溪村段公路改建工程,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客运站场:全面建成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并投入使用。

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空运:谋划建设一类通用机场。

  1.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制度创新,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依法妥善处理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建立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优化和调整政府权责清单,完善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强化政府权力运行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深化“先照后证”改革,探索便利化登记服务,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覆盖县、乡、村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深化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扩大重点领域社会投资,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完善国地税联合办税模式,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税收共治格局。认真抓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县乡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县乡共同发展。

三、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拓展“一主两辅”、“四区联动”发展布局,突出城区引领、四镇率先,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分工合作。深化与杭州、黄山全方位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 推动县域协调发展。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为重点将县域打造成一个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大景区。加大古城保护利用力度,加力打造以高铁站为中心的新站新区,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促进相关景区景点连点成线、聚点成块,形成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景区协调发展的四区联动良好格局。实施“一乡一品”培育工程,突出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和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打造一批特色经济强镇。持之以恒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扎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功能品质,加快打造宜居宜游特色城市。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绿色化、特色化、景区化,深入推进“四创一建”,加快城市规划体系建设,启动编制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出台县域空间规划,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构建“一心、双核、三片”县城空间结构,重点抓好安居工程、畅通工程、生态工程、光彩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停车场、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提升城市承载力、环境支撑力、城市保障力,五年内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30亿元左右。持续推进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和绿道建设,加快建设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和亮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机制。

专栏12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实施“安居工程”。推进住房保障领域的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民有所居的目标。

实施“畅通工程”。以新站新区建设为重点,以“四区”互联畅通为目标,实施15个基础设施骨架项目,建设“四区”连接线、打通区内断头路、推进道路升级改造等,计划总里程约45公里,总投资约15亿元左右。

实施“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完成3个公园建设,建设绿道30公里,建成6个绿化精品工程,重塑翚溪河、乳坑河等河流滨水岸线,推进路灯节能改造,引进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建设低碳、绿色、生态城市。以治水、治污、治堵为重点,实施生活垃圾综合处理PPP项目、城乡污水综合处理PPP项目,抓好城区水资源、水质量的管理提升及备用水源的建设,完成城区约4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结合川气东输工程,配套建设燃气管道,推进城区停车场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

实施“光彩工程”。美化、亮化背街后巷和城市出入口景观,实施扬之河沿线景观带、翚溪河、城市公园亮化工程;继续实施古城街区徽派立面改造,合理设置一批街头“城市小品”,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建成“一个核心”板块。围绕新站新区核心板块,加快站前广场、交通换乘、商务办公、商业居住等四区建设,打造旅游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换乘中心。

  1.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使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相适应,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乡镇一级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梯次培育、滚动发展,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高水平建设一批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良、人口集聚较多、通达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的特色小镇,力争建设水平全省领先。

专栏13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坚持“四镇”率先,提升省级特色小镇雕刻时光小镇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摄影小镇和徽州味·道、徽商故里小镇建设。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特色小镇交流互动,借鉴成功经验,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支持乡镇因地制宜规范创建各类特色小镇。

  1.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以“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百个景区村庄创建、百村家风家训引领、百村善治示范、百名能人带动增收”五百工程为主抓手,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绩溪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研学型、养生型旅游业态,培育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推动形成多条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持续拓展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功能,加强农产品网销上行引导,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开展家风家训“出祠堂、进家庭、当楷模”活动,让家风家训在全县农村深入人心,引领乡风文明成效初步显现。完善议事决策程序制度,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创新基层管理,加强农村法治服务,完善和落实基层矛盾调解化解制度。依托农村致富能人,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力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专栏14 乡村振兴“五百”工程

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到2020年,力争全县现代农业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巩固发展特色农业基地45万亩;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0个,其中市级示范联合体6个、省级2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其中国家级8个。

百个景区村庄创建工程。通过三年努力,打造100个有品有位、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让农村处处是景、步步皆景。

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家风家训,开展家风家训“出祠堂、进家庭、当楷模”活动,并实现全覆盖。

百村善治示范工程。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和农村“头雁工程”。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庄治理水平。

百名能人带动增收工程。评选1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培训带动等多种措施,带动农民、小农户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专栏15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行动

实施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工程。实行分层推进,到2020年,实现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66个中心村建设全覆盖。省级中心村重点开展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通畅、污水处理、河沟渠塘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等10项整治任务,打造美丽乡村“标准版”;市、县、乡镇级中心村重点建设包括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通畅等5项任务,打造美丽乡村“基本版”。

实施自然村环境整治工程。以“一无一化”为首要整治目标,继续对“三线三边”、“皖浙天路”和精品旅游线路沿线102个自然村进行环境整治。

实施“三大革命”垃圾治理行动,巩固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继续推行完善“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有效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快推进长安镇、板桥头乡、家朋乡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力争2018年做到中心村全覆盖。

专栏16 “一规四补”水利建设工程

   着力补齐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短板、小型水库、水土保持和山洪灾害治理短板、城乡排涝能力建设短板、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短板。

到2020年,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城镇(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库防洪安全得到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绿色发展创新实验区,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打造绿色空间样板、绿色产业样板、绿色制度样板和绿色文化样板。

  1. 增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我县精准落地,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措施,搭建统一共享信息平台。加强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鄣山和翚溪两个省级森林公园等区域以及县内重要河流、水库的保护。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创新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模式,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构建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质量、森林蓄积双提高。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切实做好土壤修复工作。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城区修补”工作,实现城区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

专栏17 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生态保护:深入开展采砂制砂、农村小水电、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翚溪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工程。到2020年,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国土绿化和绿色长廊建设:到2020年,培育长江防护林1000公顷,新建国家储备林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35%以上。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绿色矿山达到10%。

  1.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坚持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意见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让绩溪更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

持续开展“洁气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突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成品油升级工程,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和施工工地、拆迁工地、道路运输扬尘控制,强化秸秆禁烧监管,持续推进餐饮油烟治理。

专栏18   洁气行动

推进固定污染源精细化管理,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治理工程、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油品升级工程、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秸杆综合利用工程和餐饮油烟净化工程。全面完成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和单位食堂的油烟治理;建成覆盖全县域的智慧环保数字平台;全面供应国Ⅴ油品。

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各类工业污染源持续保持达标排放,细颗粒物(PM2.5)浓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达到大气污染防治控制目标。

全面实施“洁水行动”,打赢碧水攻坚战。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管理和分散式面源污染管理,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及提标改造行动,确保重点流域水质稳步提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工程。

专栏19 洁水行动

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建成扬溪源水库,推进登源河流域生态修复、扬之河河道整治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工程。

加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

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2018年,实现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及扩能行动:提升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县生态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县生态工业园区污水全部纳管集中处理。完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到2020年,全县重要水体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县城无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深入推进“洁土行动”,打赢净土持久战。认真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增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风险管控名录。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防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强制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

 

专栏20 洁土行动

到2020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实施南郊垃圾处理场提升改造工程。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村镇垃圾处置实现全覆盖。

  1. 优化环评引领绿色发展。逐步建立“三线一单”约束机制,结合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强化落实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和管控要求,严格高耗能、高物耗、高水耗和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及涉及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和其他具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严格审批工业集中区以外的工业建设项目。加快落实简政放权要求,稳步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制度。全力保障环评服务“放管服”,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
  2.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严格实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服务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推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建成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和50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中路高空风能发电项目,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绩溪段建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到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大力践行绿色消费,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加强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典型,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3.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稳妥推进河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湿地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左右,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35%左右。积极争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份额,共建新安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协调推进区域性重大环保项目建设。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健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补偿机制,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养护,“十三五”期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万亩。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9.6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76万亩。
  4.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体系。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完善县乡村“三位一体”环境监管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强化环境保护督察,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排污许可制衔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融合总量控制制度,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继续开展环境监管重点企业信用评价,探索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行环评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推动有序放开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建立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深入推行“河长制”,创新实施民间河长、河警制,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跃的目标。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培育保护常态化管理。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

充分发挥毗邻浙江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开放层次,拓展开放领域,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 全方位等高对接沪苏浙。学习借鉴沪苏浙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学先进、补短板,谋创新、促合作,围绕确定的目标,比学赶超,在全面学习对接沪苏浙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以安吉县为引领标兵、以遂昌县为赶超对象,政务服务学上海自贸区,园区建设学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党政交流互访、县领导联系对接、部门对口交流、与沪苏浙高端智库常态化紧密型合作、人才交流等机制。落实《绩溪县促进产业投资三十条》《关于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绩溪县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二十二条》等政策,“坚持五个不招、两个一律”,主动出击,扎实推进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乡情招商,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2. 深化与杭州黄山合作交流。以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和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与杭州在产业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引导信息经济、文化创意、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向我县转移。积极参与高铁时代“名城-名湖-名山”大旅游,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和合作计划,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客源互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杭州、黄山两地深度融合。以加快推进融杭融黄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合作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深化与两地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科技教育互动联合新机制,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提升对外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着力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盘活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加强园区配套功能建设,实现园区要素资源集聚、集约利用,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推进园区与沪浙等地开发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合作,重点在食品医药、电工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加强对接,着力推动在项目落地建设上有新进展,把园区打造成开放发展的主战场、开放合作的主阵地。
  4.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实施外贸主体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发展后劲强势的外贸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利用省内已开通的国际货运班列、航班等物流通道开展进出口贸易。扩大异型链、化工、玩具、徽墨、医药产品出口,积极申报异型链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出口品牌。积极利用“互联网+外贸”,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21 外贸主体倍增工程

壮大外贸主体:以黄山恒久链、立兴化工、小小科技、宁清茶叶为重点,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扩增建设项目,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壮大进出口规模,加快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外贸进出口实体企业。

   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打造黄山恒久链“异型链”出口基地。

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支持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购销平台,拓展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培育带动小企业自主开展进出品业务。

  1. 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加强与乌克兰布罗瓦雷市友好城市交流往来,支持汽车零部件、机电设备、农特产品等优势产业到境外通过新设或并购方式,组建境外营销网络和海外仓,带动我县产品出口和境外企业“引进来”。

六、实施共享发展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完善精准脱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四项”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八大行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加强贫困人口监测,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执行扶贫对象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巩固完善脱贫成果,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做到脱贫不返贫。

专栏22 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确保如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稳定脱贫,26个贫困村稳定出列。

抓好产业项目实施。完善县乡村三级扶贫项目库建设,实行到村到户扶贫项目清单式管理。扶持发展贫困村“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大附加值高、收益持久的特色种养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四带一自”比例,巩固光伏、乡村旅游、电商扶贫成果,持续推进就业、金融、资产收益扶贫,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突出扶贫先扶志、扶智,根据每个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家庭实施种养殖加工等项目,实现稳定脱贫。

筑牢社会保障兜底网。全面推行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实施教育扶贫减免和资助政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新农合,落实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政策,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贫困户危房按照政策标准,做到应改尽改。整合“百企帮百村”、“双包”定点帮扶力量,汇聚社会帮扶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专栏23 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残疾人服务等八大领域,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到2020年,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住有所居、文体有获、弱有所扶等八个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1. 全面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积极参加“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赢在江淮”等创业大赛评选活动,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创业指导服务。统筹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扶持工作,进一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工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完善“五项保险”和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构建社会托底保障体系。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稳步扩大保障范围,多渠道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积极推行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加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护,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老年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
  2. 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创成全国卫生县城。全面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巩固医改成果,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构建“3+3”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县医院、中医院、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建成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打造全国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基地。推进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探索推进“游学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新模式。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计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创建活动,推进健康运动、健康休闲,打造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15分钟健身圈”。
  3. 发展教育体育事业。深入推进“深化教育改革、重铸教育辉煌”九年行动计划,巩固扩大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成果,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开展校长、教师队伍培训合作,积极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在联合办学上有所突破。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计划和改造计划,推动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逐年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深化徽州学校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更有利于推动绩溪经济发展、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义务教育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结构和配置。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打造能固定、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

专栏24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扎实抓好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大力推进中华古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全面推进中小学研学交流工作。注重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以实施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为着力点,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全部投入使用,启动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加大幼儿看护点改造升级力度。全面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持续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和质量。

以实施“全面改薄”规划为侧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大“全面改薄”工作力度,全面启动改薄项目,确保2018年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任务,加快建设城南小学、荆州学校易址新建和上庄毓英学校改扩建步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发展特殊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保障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体公平接受教育。

以实施高考改革为契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积极推动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指导普通高中调整优化教学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计划和改造计划,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打造高中教育品牌,积极引进、注入国内优质高中品牌,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品牌效应。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绩溪教育城域网,提高学校宽带接入速率,建设符合省级要求的完备型校园网,大力打造“无线校园”。升级改造学校的班级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录播教室、智慧课堂。深入开展“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鼓励学校申报信息化课题,推进“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加强县职教中心能力建设。按计划推进省级示范特色学校等8个省级中职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徽州学校运动场改造项目。加强汽修、数控实训室、烹饪实训室改造升级,购置必要的实训设备。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筹建云教室,升级校园局域网、校园广播系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义务教育教师“无校籍”管理,落实“县管校聘”制度。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招聘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每年有计划安排100名教师、校长到沪苏浙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名校培训学习、挂职锻炼。

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县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和户外运动基地。力争每年筹办两次体育品牌赛事。

  1. 加快文化工程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档升级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城乡文化设施。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深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村(社区)文化巷等作用,讲好绩溪故事和家风家训,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利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对外传播交流,提高绩溪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专栏25 文化建设工程

推进市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抓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广泛开展月评绩溪好人、季评志愿服务标兵活动,打造“好人绩溪”品牌。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县”活动,持续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定期举办经典诵读传唱活动,全面深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推进文化惠民提档升级工程:加快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站达到2个以上,农民文化乐园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全覆盖,推进数字化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成县图书馆易址新建和县文化馆改造升级,争创国家一级馆。提升县博物馆展陈水平,争创国家二级馆。继续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百馆千村文化结对”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进一步打响徽墨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徽墨及文房用品加工制造、文化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扎实推进良才墨业有限公司徽墨技艺传承基地、曹素功敏楠氏徽墨传统工艺示范基地、徽墨文化园(胡开文墨业)、徽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力争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

推进“四名”工程:培养文化名人,造就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徽文化名家;创作文化名作,深入发掘绩溪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徽剧等地方戏剧种,推出一批彰显时代特征、绩溪特色鲜明、群众普遍喜爱的精品力作;打造文化名地,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培育文化名片,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品牌,继续办好“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不断扩大绩溪知名度。

 

专栏26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推动信用信息公开,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健全信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信用示范创建,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深化信用合作交流。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信用服务市场规范发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信用绩溪”建设跃上新台阶。

  1. 深化平安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建设,源头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化基层综治中心(站)国标化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覆盖。编好织牢公共安全网,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群防群治,严密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积极开展信访“三无乡镇创建”,推进网上信访、诉访分离、依法逐级走访和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步伐,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铸安”工程。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灾害应急救助能力。

专栏27 平安建设工程

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建设县级矛盾纠纷受理调处中心,全面推行“七大调解法”,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的目标。

加快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天网及延伸工程,实施“雪亮工程”,用3年时间,分步推进“地网、车网、栈网”建设,形成与“天网”的“四网合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网格化进程,加快基层综治中心(站)和县综治视联网建设,实现与市互联互通。

推进“平安细胞”工程。丰富平安创建内容,拓宽平安创建领域,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等“平安细胞”创建活动,积极开展“零命案”县和“零发案”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

推进“守护平安”工程。深入推进“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各类刑事犯罪,组织开展打击盗窃犯罪破案会战和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专项行动。

打造“阳光信访”工程。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实现县、乡与国家、省和市信访数据互联互通。开通县级网上投诉受理平台,方便群众网上信访。

推进安全生产“铸安”工程。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严格执行“四个一律”,全面提升依法治安和科技治安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防御等防震减灾工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应急产业、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七、保障措施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担当,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 加强组织领导。县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谋划,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小组具体负责推进实施各专项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 加大政策支持。整合优化相关财政资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债券以及各类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县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扩大到1.3亿元,实施运作重点产业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园区续贷过桥资金规模。继续实行企业上市挂牌奖补政策和金融奖补政策。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健全企业研发后补助机制,建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新产品首台套、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等创新支持政策,探索运用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34.强化项目支撑。围绕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包和专项建设基金,在文化旅游、新型工业、生态治理、交通水利、城市排水、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心谋划编制一批重点项目,调整充实重点项目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工作“绿色通道”,强化征地拆迁工作,切实保障建设用地等要素供应和良好的施工环境,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按照“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要求,完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加强分级分层分类调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

  1. 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工作执行力,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以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形成“观念更新、示范更强、政令更畅、环境更优、效能更高”的发展氛围。坚持严格执纪问责与鼓励干事创业相协调,提高行政效率效能与改进干部作风相统一,重点解决关键岗位、重点部门、窗口单位存在的工作效率低下、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落实政策“中梗阻”、遇事推诿、随意执法等影响和破坏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推行干部积分制管理考核,促进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免责工作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大力营造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政策解读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全县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的典型经验,充分调动全县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强化督查考核。认真落实“三查三单”制度,坚持日常督察与定期督察、重点督察相结合,建立季度督察、半年点评、年度考核和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督促督办。把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建立奖惩问责机制,用好考核结果,注重在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工作中发现干部、评价干部、选拔干部。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成“两大目的地”的重大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把五大发展行动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中共绩溪县委办公室                       2018年4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