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安徽省绩溪县交通运输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交运局> 政策法规> 部门文件
索引号: 11341731003262903Y/202311-00009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安徽省绩溪县交通运输局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名称: 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11-16 发布日期: 2023-11-16
索引号: 11341731003262903Y/202311-00009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安徽省绩溪县交通运输局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名称: 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11-16
发布日期: 2023-11-16
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11-16 10:16 来源:安徽省绩溪县交通运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基础〔2020〕529号)精神,推动我省交通运输全面对接沪苏浙,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为重点,全方位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联网优化、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对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开放枢纽,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安徽”,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铁路达到3700公里,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干线公路内联外畅,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85公里/万平方公里以上,在“县县通”基础上,实现所有县城通高速公路;机场群和港口群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与沪苏浙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合肥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升。一体化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跨区域政策、标准、时序等充分对接,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智能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更加有力。

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推动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设施网络

(一)完善内联外通快速运输通道。加快构建连云港—淮北、徐州—上海(杭州)、亳州—安庆(黄山)、上海—安庆(六安)运输通道,研究完善连云港—黄山、盐城—阜阳、宁波—阜阳等区域综合运输通道,优化提升联结设区市的综合运输通道功能,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在全国高速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优化干线铁路布局,加快推动合肥与省内其他设区市高铁联通,协同推进与东西部主要城市高铁通达。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改造和服务提升工程,谋划建设一批东联沪苏浙、西接中西部的高速公路,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公路网。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推进淮河、江淮运河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完善干线航道网,推动形成江淮沟通、通江达海的航运发展新格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各市人民政府,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引江济淮集团、省港航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一  对外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工程

干线铁路。建设合肥—安庆—九江、黄山—景德镇—南昌、宣城—绩溪、黄山—池州、沿江高铁(武合宁段)、合肥—新沂、杭州—临安—绩溪等干线铁路。推进沿淮、黄山—衢州(金华)、安康(襄阳)—合肥、武汉—安庆—马鞍山(北沿江)、池州—九江、南京—杭州二通道、六安—庐江—铜陵—宣城、三洋等铁路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

国家高速公路。建设G0321德上高速合肥—枞阳和池州—祁门—皖赣界段、G4012溧宁高速黄山—千岛湖段、G4221沪武高速无为—岳西段等待贯通路段。实施G40沪陕高速合肥—大顾店段、G4211宁芜高速、G36宁洛高速界首—蚌埠—滁州段、G50沪渝高速宣城—广德段、G3京台高速合肥—徐州段、G30连霍高速安徽段、G5011芜合高速等拥挤路段扩容改造。

国省干线。实施G206曹村—符离北段、G233广德—溧阳段、G312全椒段、G318宣城—广德段、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G344五河—泗洪段、G345来安—天长段、G346驷马山干渠段—乌江、G347卜集—皖苏界段,S205/S410铜城—冶山段、S223皖苏界—灵城段、S224皖苏界—杨疃段、S319明光—盱眙段、S326滁州东部干线、S328与南京新浦合路连接线、S334芜太段、S348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S407宿城—皖苏界段、S435水口—六合段、S438香泉—皖苏界段、S442博望段、S446皖苏界—S445段等新改建工程。

干线航道。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实施长江、淮河干流,沙颍河、沱浍河、涡河、新汴河、水阳江、滁河、姑溪河等航道整治,淮河临淮岗复线船闸、合裕线巢湖一线船闸扩容改造、淮河蚌埠三线船闸、阜阳复线船闸等工程。开展新安江(旅游)等航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

(二)建设快捷高效城际交通网。加快区域城际铁路网、高速铁路连接线建设,打造容量可观、高效通勤的城际交通圈。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之间快速连接,规划建设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的“五山”联动快速铁路。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层次结构,提升省际高速公路通达能力,滚动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加快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到“县城通”。集约节约利用通道、线位等资源,有序推进重点区域过江通道建设。(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各市人民政府,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二  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

城际铁路。建设蚌埠—宿州—淮北、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南京—天长—淮安、南京—宣城、合肥—池州、六安—安庆,扬州—镇江—南京—马鞍山(镇江—马鞍山段)、巢湖—马鞍山等城际铁路。开展合肥—芜湖—宣城—宁国、亳州—蚌埠、庐江—巢湖、南京—滁州—蚌埠、宿松—望江—东至—宣城等城际铁路前期研究。

省际高速公路。建设蚌埠—泗洪、宁国—安吉、南京—滁州、南京—广德、盱眙—明光、徐州—蚌埠、南京—和县、徐州—阜阳—淮滨、南京—黄山、合肥—周口、宣城—商城、太湖—蕲春、安庆—九江等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开展G40沪陕高速公路复线、G42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合芜宣杭二通道、宿迁—宿州—阜阳、淮北—砀山—商丘、池州—宣城—长兴、东至—鄱阳、宁杭二通道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过江通道。建设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宿松至彭泽过江通道、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芜湖北京路过江隧道、芜湖泰山路长江公铁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马鞍山九华路过江通道等。

(三)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打造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加强与南京、杭州、徐州都市圈毗邻地区交通联系。结合城市交通发展需求,编制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鼓励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周边主要城镇的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提升轨道交通服务重点旅游景区能力。有序推进合肥、芜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和潮汐车道布设。分类优化城市中心区、枢纽周边区域、旅游景区、县城等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布局。加强城市道路环线、联络线等建设,推进干线公路过境段、出入口路段升级改造,合理布局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各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省投资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三  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城际铁路。建设南京—马鞍山、南京—滁州、南陵—繁昌—芜湖—江北产业集中区等城际铁路。开展合肥—新桥机场—淮南、滁州—天长—扬州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

市域(郊)铁路。建设合肥新桥机场S1线、黄山市域旅游T1线。开展合肥—巢湖、合肥—庐江—桐城、和县—南京、萧县—徐州、枞阳—铜陵、黄山市域旅游T2线等市域(郊)铁路规划研究。

(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服务水平,强化蚌埠、芜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阜阳、安庆、黄山、六安、宣城、宿州、淮北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新合肥西站、合肥新桥机场站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区域内物流枢纽功能错位与协同发展。推动枢纽间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业务运营协作机制,加强标准协同和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合肥、蚌埠、芜湖、阜阳、安庆等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及快递分拣集散中心。推进以铁水、空铁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马钢物流等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各市人民政府,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四  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工程

综合客运枢纽。推进新合肥西站、合肥新桥机场站、芜湖宣州机场、芜湖北站、阜阳西站、阜阳机场站、蚌埠南站、新安庆西站、安庆机场站、黄山北站、六安站、宣城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或改扩建。

铁路专用线。实施铜陵港江北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安庆皖河新港、池州东至经开区、合肥派河港区、蚌埠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沫河口园区、固镇经开区、涡阳多式联运物流区铁路专用线等工程。

三、推动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一)打造长三角区域航空枢纽。加快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推进规划机场建设和既有机场改扩建。支持合肥新桥机场增加国际和地区航线,加密国内航班,优化省内其他支线机场航线网络。强化安徽民航机场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等战略合作,协同打造服务一流、客货兼备的世界级机场群。推进轨道交通引入合肥新桥机场,完善支线机场集疏运体系。支持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和高端制造等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皖中、沿江、皖北、皖西、皖南通用机场群建设,打造芜湖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合肥通用航空区域服务中心。增强空管保障能力,推进合肥区域管制中心和终端管制中心建设。(相关市人民政府,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民航安徽空管分局,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五  机场群重点工程

运输机场。建设亳州、蚌埠、宿州、滁州、金寨等机场,推进合肥、阜阳、安庆、池州、芜湖宣州等机场改扩建。开展迁建安庆、黄山机场前期研究。

通用机场。建设界首、颍上、砀山、泗县、固镇、蒙城、濉溪、谢家集区、肥东、肥西官亭、肥西严店、庐江、无为、定远、天长、明光、当涂、义安区、金安区、桐城、太湖、岳西、青阳、绩溪、旌德、黄山区、休宁等通用机场。

(二)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实施合肥新桥机场航站区、飞行区改扩建,加快机场二期货运站和货运机坪建设,补齐货运基础设施短板。支持设立以合肥为主基地的本土航空货运企业,建立全货机航空机队。加强与货运航空公司合作,鼓励在合肥新桥机场增加运力投放。支持国内外快递物流企业进驻,扩大航空快递物流规模。围绕构建空运进出口快捷通道,以连通国际枢纽机场为重点,巩固加密既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积极发展定期货运航线和包机航线。开通至日韩、南亚、东南亚的全货机航线,力争开辟对接欧洲大型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加快拓展国内货运航线市场,积极打造覆盖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进一步优化口岸服务,提升通关效率。(合肥市人民政府,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合肥海关,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芜湖国际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聚焦军用、民用、通用航空器维修保障需求,依托芜湖军用、芜湖宣州民用、芜湖三元通用等机场,建设航空器综合维修、研发制造、维修保障、综合服务四大中心,重点打造民航飞机维修改装基地、飞机整机及部附件研制基地,着力构建“一体化、一站式”航空器维修保障体系,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亚太、服务全球的一体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芜湖市人民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打造通江达海现代港口群

(一)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继续推进港航资源整合,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布局形成以芜湖、马鞍山港为核心,安庆、合肥、蚌埠、池州、铜陵、阜阳、淮南港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开展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建设研究,共同打造串点成线、通江达海的现代港口群。完善集装箱江海联运体系,提高集装箱水水联运比重。推进连接沿江、沿淮主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实现港口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建成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长江船货供需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交易、海事仲裁等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组织配置能力。(省国资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市人民政府,省港航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六  港口群重点工程

建设马鞍山港郑蒲港区二期、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码头、芜湖三山港二期、铜陵港江北港区一期、池州港江口港区四期、安庆港长风作业区二期、合肥派河港国际综合物流园二期、蚌埠港长淮卫综合港区一期、颍上港区南照作业区综合码头(一期)、涡河亳州港、淮南临港经济区一期、新汴河宿州港、淮河凤阳港二期、宣州综合码头二期等工程。

(二)推进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加强省港航集团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合作。推进芜湖港、马鞍山港专业化、规模化泊位建设,加密江海联运航线,推动芜湖现代航运服务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支持芜湖、马鞍山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临港经济,形成长江下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江海联运枢纽港口。(芜湖、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港航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一)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完善城际客运服务,构筑以航空、高铁为主体的区际快速客运服务,提升主要通道客运能力。推广省际、城际、都市圈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有序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落实长三角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构建区域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客运枢纽、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出行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无障碍设施系统化改造,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积极发展镇村公交,鼓励开展适应乡村出行需求的个性化客运服务,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优化枢纽内运行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客运枢纽服务水平。实施客运联程服务、客运普惠便捷、客运消费升级三大行动,推动客运服务高质量发展。争取将沪苏浙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全省对外空港口岸。(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公安厅,相关市人民政府,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加快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创建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拓展国际集装箱航线,提高港口物流国际竞争力。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升级换代。加快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和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促进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推动末端配送集约化,研究交通网络客货分离和货运专用车道布局建设。积极发展无人机(车)物流递送。加快快递扩容增效和数字化转型,壮大供应链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推进货运“一单制”建设。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推动物流平台一体化升级,推广绿色畅行物流单,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深化长三角口岸物流项目合作,拓展中转集拼业务,对接长江流域港航、铁路、空港等信息平台,实现跨区域口岸物流协同联动。(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合肥市人民政府,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芜湖航空货运枢纽港。充分发挥芜湖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依托芜湖宣州机场,加强与知名电商、快递、物流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机场扩建,建设物流超级转运中心、综合交通联运中心、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心、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货航公司运营基地、空港产业园等,支持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共同打造面向国际的航空货运枢纽港。(芜湖市人民政府,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协同共建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

(一)探索建设智能交通设施。制定安徽省智慧交通建设总体方案。谋划研究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参与谋划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探索智慧公路建设。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展自动驾驶技术试点,推进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塘西河公园5G示范运行线项目。充分发挥芜湖港智慧物流示范效用,推进港口作业单证电子化。建设远程数字塔台,提升机场运行效能。(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民航安徽空管分局,合肥、芜湖市人民政府,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服务系统,完善移动终端支付配套设施,实现多种电子支付手段兼容互认。促进区域船岸港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船舶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转型。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区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鼓励网络货运发展。打造省级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中心,实现监测预警、信息上报、指挥调度、资源管理、信息发布、应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业务在线协同,提升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信息化水平。(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应急厅,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一体互联的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推进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建设,及时向江淮大数据中心汇聚相关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交通运输业务系统建设,并接入“皖事通办”平台。加快实现与沪苏浙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细化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动电子证照与沪苏浙共享应用。参与长三角地区在联网治超、“两客一危”、公路水路运输业务、“一码通域”协同以及公众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合作共享。(省交通运输厅、省数据资源局,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七  智能交通重点工程

高速磁悬浮系统。依托安徽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推动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储备研发。争取国家在G60科创走廊布局高速磁悬浮交通通道,并先行启动合肥—芜湖(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试验工程研发建设,逐步推动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全线建设,实现区间内1小时通达。

智能交通设施。推进实施部省共建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联网治超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及工业化生产基地、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中心、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工程、交通建设市场综合管理平台、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港口试点等重点项目。

七、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铁路提质延伸与货运枢纽改造升级,提升长江、淮河等干线航道航运能力,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重点提高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煤炭及副产品、建材、商品车、家用电器等工矿企业以及重点物流园区铁路、水路集疏运比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展集约低碳运输。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载设备应用,逐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电动化和清洁化,合理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和一网支付。协调推进长江干线船舶LNG加气站建设,支持LNG运输船舶在长江安徽段开展航运试点。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船舶靠港优先使用岸电。整合码头资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公用港区(码头)建设,提升港口岸线使用效率。提高集装箱道路运输专业化程度,鼓励无车承运人发展,推进大宗干线、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降低车辆空驶率。(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交通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加强土地、廊道、岸线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环保设计,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加快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建设安庆洗舱站。加密建设交通干线大气和噪声污染监测监控站点。明确交通领域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污染排放严惩重罚、执法监管等管理制度。(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邮政管理局,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

(一)建立交通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衔接、横向互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问题,落实跨部门查验互认、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发挥区域合作机构作用,优化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布局,统筹推进省际公路、航道等互联互通。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工作,科学统筹港航资源,加快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跨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落地协同会商机制。创新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成立轨道交通协调推进机构,研究参与筹建长三角城际铁路公司,协同推进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合作模式、路网联通、运营管理等协调统一。参与建立空域资源配置军地协调机制和民航协同发展机制,争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区域机场协同运行和联合管理。开展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试点。鼓励以城市为主体成立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公司。创新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共同研究成立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分担机制。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融合开放的市场管理体系。协同建立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港航、航空等交通资源跨区域整合,推进交通投资、物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完善跨区域运输联合执法机制,围绕超载超限治理等,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强口岸、海关、联检等单位综合协作的“大通关”体系建设,优化客货过境通关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信用监管、信用评价和信用奖惩制度,依法联动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引导、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参与交通运输信用建设。(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合肥海关,省交通控股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港航集团、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有关单位、各市要在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细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衔接协调。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省际公路、跨省航道、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等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合作模式、运营管理等重大问题衔接协调。

(三)推动重大项目实施。认真开展交通强国建设安徽试点工作,在智能绿色交通发展等领域先行探索。加快推进一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优化项目前期工作流程,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用好国家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省政策,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方案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程序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