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绩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原政务服务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数据资源局> 乡村振兴
索引号: 113417310557733698/202204-00017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发布机构: 绩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原政务服务中心)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4-22 发布日期: 2022-04-22
索引号: 113417310557733698/202204-00017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发布机构: 绩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原政务服务中心)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4-22
发布日期: 2022-04-22
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04-22 12:43 来源:绩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原政务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我县“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四个优先”要求,学杭黄、提标杆,强信心、促翻番,以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为抓手,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力争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力争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

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新建9000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9.93万亩、产量稳定在3.71万吨以上。抓好大豆和油菜生产,确保大豆面积达1.95万亩、产量达2600吨,油菜面积达4.65万亩、产量达7800 吨。加强油茶基地扶育管理,创新模式,以建设油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全县5.4万亩油茶提质增效。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华统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建设,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300头、规模猪场(户)不低于5个。深化粮食购销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节约行动落地见效。严格执行 2022年国家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二)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提高亩均产出为导向,

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4万亩,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种养面积累计达150亩。稳定提高本地蔬菜供应能力,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计划,重点发展香菇、羊肚菌科研、制种及种植示范基地和加工基地,力争食用菌产量、产值分别由2560 吨、2230万元增加到2853吨、2570万元。稳定茶园面积,完成标准茶园改造1000亩,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2.4万亩。

(三)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推进“田长制”。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

(一)推进科技强农。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建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提高行政村(社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服务质量。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水系统高级职称干部每人创新开展1个科技项目,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的进程。实施种业助力产业行动,完成25份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入库保存。依托省农科院,育成绒毛型长毛兔核心群。加大皖南黑猪、皖南黄牛、皖南中蜂等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进皖南黑猪保种、育繁、商品育配、肉制品深加工全产业一体化进程。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重点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打造绩溪徽菜、绩溪火腿等10个特色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推进“十乡百碗”“千店万厨”工程,加快“绩溪徽菜馆”战略布局,积极培育徽派食品品牌,统一标准体系,创新运营模式,力争徽菜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以上。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个以上,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个以上、累计达12个以上。

(二)推进机械强农。聚焦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依托省级高端机械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机零部件及链条产业,积极引进成套设备生产农机企业。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35%。实施全程全面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行动,引导企业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农机作业监测设备等,积极争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健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荐组织长安、板桥头、家朋等乡镇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建设绩溪农产品食品冷链加工物流园区,新增冷链保鲜设施 6个,累计达30个以上。

(三)促进农民增收。聚焦补齐短板,分类推进,精准施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加快释放资源资产增收潜力,发展壮大村级供销合作社,继续落实“一抓六动三提升”专项行动,推广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力争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30%,每个乡镇至少有1-2个村实现分红。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完善联农带动利益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高质量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力争农林经营主体总数达1200家以上。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常态推进防返贫致贫网格化动态监测,发挥基层网格员及防返贫系统数据平台作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因意外事故等风险隐患,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并及时落实。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信息筛查比对,落实多部门联动、系统监管、乡村落实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坚决防止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二)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深入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脱贫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认真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确保达55%以上,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光伏扶贫电站智能运维管理,确保光伏收益60%用于脱贫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落实“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保持就业扶贫车间等政策稳定,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对有意愿且符合条件发展生产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继续落实小额信贷政策,确保贷款总额及贷款户占比不低于上年。对无劳动能力且难以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行兜底保障。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等政策,增强脱贫人口参与就业能力。

(三)推动脱贫村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对照中央及省市县出台的衔接政策文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做好政策效果评估工作。常态推进控辍保学、教育资助政策。抓好健康帮扶政策宣传引导及调整落实,常态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持续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做好结对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工作,进一步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规范推广“一自三合”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落实“防贫保”综合保险。深入实施消费帮扶提升工程,发挥网络销售平台作用,持续推进“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政策。落实乡村发展项目集中评审制度,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建设质量,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运营,规范收益分配使用,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四、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

(一)实施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绩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5”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培育一批食品坚果加工企业,向绿色食品产业园集聚发展,力争入驻加工企业新增2个以上,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以上,全县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长三角地区销售额达45亿元。实施“亿元企业领军计划”,积极争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培育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6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 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个以上,实施“金山时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持续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增10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和省追溯平台注册登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邮快合作”项目,快递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招引杭州等地数字经济企业,加快电商产业提质增效,建成徽味堂电商休闲食品智造网销基地、恋实多电商运营仓储基地等项目,重点培育10个农产品电商网销品牌,谋划建设绿色农产品线上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电子竞技、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加快聚尚仁合数字化品牌生态中心、森澜传媒电商直播基地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4亿元。

(二)实施百个景区村庄创建工程。大力建设景区村庄,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分类推进景区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实施景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微创意微改造”,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分别有5个村庄基本达到精品示范和示范景区村庄建设标准。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积极参与“皖美旅游、皖美味道”各项活动,举办第九届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加快推进虎山头徽岭旅游度假区、云栖山院文创产业园、上庄景区4A提升等文旅项目,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皖浙天路最美风景线,创建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全域景区村庄发展,力争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02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300万人次,产值达12亿元。

(三)实施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把新时代家风家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个性化要求,对20个建设村家风家训进行整理、挖掘、活化,深入开展家风家训“出祠堂”“挂厅堂”“进学堂”“入心堂”活动,运用“立、议、写、晒、说、学、推”七字决,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化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在乡村深入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绩溪好人”“十星文明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做强做实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宣传作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乡村“村晚”、广场舞等文化体育活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新风堂”三年全覆盖,建好管好用好工程,积极探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路径。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支持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和品牌文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

(四)实施百村善治示范工程。以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镇、示范村和市级乡村善治示范村创建为牵引,开展20个村善治示范建设。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三抓三提三促”行动,“一村一特色”打造党建品牌。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巩固深化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试点成果,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三资”管理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中的腐败问题。深化“三治”融合,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扎实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优化乡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的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户“法律明白人”培养,推动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积极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巩固提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来信来访,切实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实施百名能人带动增收工程。建强人才队伍,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落实紧缺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建设一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每年从评选出100名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能人,按规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通过示范引领,能人带动,最终实现“村村有能人,乡镇有团队”。扩宽培养路径,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训高素质农民130名,培育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20人。支持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共建涉农培训基地和“一站式”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强上庄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招募1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对县以下农林水卫专业技术人员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核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发挥能人作用,深化乡土人才“四带”行动计划,立足各村产业特点、发展方向,推行“致富能人+农户”等服务模式,让各类能人在组织农民创业、就业中发挥带动作用。

五、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大拆大建,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防范村级债务风险。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逐步构建全域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布局,完成集聚提升类及有条件有需求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实施糸巷美食城二期工程,优化升级城区游览线路,让历史文化名城更具活力、更添魅力。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乡村建设项目。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建立健全管护体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新改建户厕优先入室、确保进院,统筹做好水冲式厕所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加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 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 18.6%,力争县域节水型社会通过省级验收。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实现生活垃圾全面无害化处理。深化“生态美超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深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持续加强“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完成19个重点自然村整治任务,开展农村“三线”维护整治试点,建设4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三)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统筹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持续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督,做好登源河特有鱼类保护工作,规范增殖放流。持续推进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防范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完成造林绿化1400亩、退化林修复 2000亩、封山育林1万亩。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施用定额制试点,化肥、农药利用率各提高0.5个百分点,均达41.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 90%以上。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各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93%和82%以上。持续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推广应用全生物质可降解塑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5%、82%以上。研究制定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意见。

(四)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路、电、网、水等建设管护,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县乡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有序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1公里,规范整治道路标识标牌。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95千伏安。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建设。加快5G、双千兆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完成市级下达的新建5G 基站建设任务。实施登源河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昆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扬溪源水库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扬之河孔灵段中小河流治理、28座小型水库安全鉴定。实施农村居民饮水保障工程6个,受益人口达1.9万人,完善现有供水工程水质净化消毒设备。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完成25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持续开展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转变。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优化配置,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开办普惠性托育机构2所、公办幼儿园2所以上,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 8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力推动徽厨技师学院建设高职院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政策。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累计50个以上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合理配置村医,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村医提供服务,对不适宜配置的,采取县乡巡诊服务、上级机构派驻、邻(联)村卫生室延伸服务。开展村医“万医轮训”,按规定补助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全流程监管,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国家谈判药品采购使用。完成乡镇社工站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由 25%提高到30%以上。加强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年人关爱保护。巩固提升残疾人之家(工作站),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

六、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

(一)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要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9.4%以上。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乡村建设用地保障,在年度用地计划中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

(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实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行动,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持续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设施、活体资产等抵押贷款业务,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争取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改革示范试点和农村集体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开展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43%。持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加快开展农村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妥善处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合作,参与“三变”改革。引导村集体和农民将资源资产资金折股量化,开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四个优先”重点任务清单,推动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落实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县直单位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开展“三农”工作领域领导干部培训,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杜绝一刀切、简单化,反对搞形象工程,防止急功近利。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适时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活动。

(二)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形成工作闭环。“五大振兴”专项小组要建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强化县委农办和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的融合,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与所履行的职能要求相适应。乡镇党委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好上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启动茶菊飘香·雕刻时光、登源河畔·徽州味·道、健康食品·绿色廊道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构建共同富裕的现代乡村基本单位,力争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五百工程”示范村创建,力争2022年建设20个“五百工程”示范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按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彰评比活动。

附件: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1.力争 2022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2.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粮食购销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节约行动落地见效。(县发改委〈县粮储局〉等负责落实)

3.新建 9000 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9.93万亩、产量稳定在3.71万吨以上。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4万亩。确保大豆面积达1.95万亩、产量达 2600吨,油菜面积达4.65万亩、产量达7800吨。(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4.以建设油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全县5.4万亩油茶提质增效。(县林业局等负责落实)

5.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华统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建设,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300头、规模猪场(户)不低于5个。(县农水局、县政府办等负责落实)

6.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计划,力争食用菌产量、产值分别由2560吨、2230万元增加到2853吨、2570万元。(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7.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负责落实)

8.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9.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建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提高行政村(社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服务质量。(县科技商务经信局等负责落实)

10.实施种业助力产业行动。完成25份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入库保存。(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11.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推进“十乡百碗”“千店万厨”工程,加快“绩溪徽菜馆”战略布局,积极培育徽派食品品牌,统一标准体系,创新运营模式,力争徽菜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以上。(县农水局、县文旅局、县科技商务经信局、县徽州学校、县旅投公司等负责落实)

12.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个以上,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个以上、累计达12个以上。(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13.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35%。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健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14.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推荐组织长安、家朋和板桥头等乡镇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15.继续落实“一抓六动三提升”专项行动,力争每个乡镇至少有1-2个村实现分红。(县委组织部、县农水局、县财政局等负责落实)

16.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县人社局等负责落实)

17.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认真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确保达55%以上。(县乡村振兴局等负责落实)

18.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百个景区村庄创建工程、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百村善治示范工程、百名能人带动增收工程)。(县农水局、县文旅局、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等负责牵头落实)

19.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培育一批食品坚果加工企业,向绿色食品产业园集聚发展,力争入驻加工企业新增2个以上,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以上,全县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长三角地区销售额达45亿元。(县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县农水局、县经开区管委会等负责落实)

20.实施“亿元企业领军计划”,力争培育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6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2个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县农水局、县经开区管委会等负责落实)

21.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个以上,实施“金山时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22.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邮快合作”项目,谋划建设绿色农产品线上交易中心,力争 2022 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4亿元。(县科技商务经信局、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23.加快推进虎山头徽岭旅游度假区、云栖山院文创产业园、上庄景区 4A 提升等文旅项目。(县政协办公室、瀛洲镇、上庄镇等负责落实)

24.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绩溪好人”“十星文明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县委宣传部等负责落实)

25.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强做实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宣传工作,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乡村“村晚”、广场舞等文化体育活动。(县文旅局、县委宣传部等责落实)

26.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县委组织部等负责落实)

27.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积极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县司法局等负责落实)

28.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县委政法委会同县公安局、县法院等负责落实)

29.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来信来访,切实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县信访局等负责落实)

30.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30名,培育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20人 。(县农水局牵头落实)

31.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落实紧缺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招募1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

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县人社局等负责落实)

32.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县委组织部、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33.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实施糸巷美食城二期工程。(县住建局等负责落实)

34.新改建户厕优先入室、确保进院,统筹做好水冲式厕所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建设4个以上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35.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18.6%。研究制定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意见。(县生态环境分局等负责落实)

36.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实现生活垃圾全面无害化处理。(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等负责落实)

37.深化“生态美超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县城管执法局等负责落实)

38.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统筹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县林业局、县农水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负

责落实)

39.持续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督,做好登源河特有鱼类保护工作。(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40.持续推进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完成造林绿化1400 亩、退化林修复2000亩、封山育林1万亩。(县林业局等负责落实)

41.化肥、农药利用率各提高0.5个百分点,均达41.5%;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各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93%和82%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5%、82%以上。(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42.有序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1公里。(县交运局等负责落实)

43.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95 千伏安。(县供电公司等负责落实)

44.推进 5G 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完成市级下达的新

建5G 基站建设任务。(县科技商务经信局等负责落实)

45.实施农村居民饮水保障工程6个,受益人口达1.9万人,完善现有供水工程水质净化消毒设备。(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46.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完成25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持续开展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县住建局等负责落实)

47.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公办幼儿园2所以上,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县教体局等负责落实)

48.建设开办普惠性托育机构2所,累计50个以上村卫生

室达到标准。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村医提供服务。开展村医“万医轮训”。(县卫健委等负责落实)

49.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全流程监管,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县医保局等负责落实)

50.完成乡镇社工站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由25%提高到30%以上。(县民政局等负责落实)

51.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9.4%以上。(县财政局等负责落实)

52.在年度用地计划中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负责落实)

53.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设施、活体资产等抵押贷款业务,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县财政局〈县金融监管局〉、县人行等负责落实)

54.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县财政局〈县金融监管局〉等负责落实)

55.积极争取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负责落实)

56.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43%。(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57.持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58.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合作,参与“三变”改革。(县农水局等负责落实)

59.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县委农办等负责落实)

60.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启动茶菊飘香·雕刻时光、登源河畔·徽州味·道、健康食品·绿色廊道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县委农办等负责落实)